荀攸點了點頭,說道:“正是。……此檄一出,必引董卓之怒,這可該如何是好?”
“公達,卿且放心,這道檄文必非是族父等諸公所書。”
“噢?”
“族父、黃太尉、楊司徒,皆穩健長者,怎會貿然向天下州郡傳送此檄?以我料來,此必是有人為能早日起兵討董,而遂盜用三公之名,詐傳此書。”
荀貞分析得很有道理,荀攸稍減憂容。
戲志才笑道:“如真是明公所言,那可不但是為袁渤海解了難題,也為明公、也為我解了一道難題啊。”
給荀貞解難題,自是有了這道檄文,州郡起兵就名正言順,可以很快起事,無需再為糧秣擔憂了。給戲志才自己解了一道難題,則是說:戲志才不必再為用不用“從權”而權衡利弊了。
詐作三公移書州郡,這固是從權之舉,可事情傳開后卻定會引來“剛貞之士”的反感,連三公的名都敢盜用,太目無綱常法紀了。
現在可好了,不用荀貞來吸引這個火力,自有人出來行此事,戲志才當然輕松高興。
臧洪、袁綏俱皆訝然,袁綏說道:“這、這道檄書竟是假的?”
郡府諸吏中,最先只有臧洪知道荀貞將要響應袁紹起兵討董,后來荀貞備戰的動靜太大,冶鑄兵械、大舉募兵、買鐵買糧,哪一個都是會讓人生疑的,況乎這幾件事連到一起來做?眼看是掩蓋不住了,荀貞便將實話告訴了袁綏、秦松等人。
在聽說是“袁隗默許”,袁紹、袁術牽頭,有很多州郡長吏、包括前任廣陵太守張超也可能會參與進去后,袁綏、秦松等人不但沒有反對,反而也都積極地參加到了起兵的諸項準備中。
荀貞笑道:“假也罷,真也好,重要的是有了此道檄文,便如志才適才所說,這起兵的借口就有了,袁渤海的難處也能迎刃而解了!……子源,薛彭城還是不愿意與我共起兵么?”
“是。”
荀貞為了壯大自己起兵后的聲勢,也是為了加固和薛禮的盟約,前些時又派了劉備去見薛禮,密與薛禮講了將要響應袁紹起兵討董之事,希望薛禮能一起參與,與自己聯兵共進,但是被薛禮拒絕了。荀貞不肯放棄,又改叫臧霸派能言善道之人再去彭城,可薛禮還是不愿意。
“罷了,人各有志,他不愿就不愿罷。……起兵可能轉眼就至,要抓緊在郡中的募兵。”
臧洪、袁綏應諾。
荀貞又對荀攸說道:“公達,起兵在即,潁川那邊得叫玉郎再去一趟,咱們缺糧,向豫州借糧一事萬萬不可有誤。”
荀攸應諾。
荀貞想了想,又道:“只玉郎一人再回潁川不夠,公達,你和長文也跟著他一起回去。”
荀攸微微一怔,隨即明白了荀貞的意思,說道:“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