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對常林說道:“伯槐勿憂,我這就書信一封,立刻遣人快馬趕去河內,面呈王太守。”
說著,他鋪開紙墨,提筆給王匡寫了一封信,信中內容大概是:今州郡起兵,誅天下之賊,順應天時是也,河內表里山河、士眾民殷,占北國地利是也,倘使能任用賢人,再得人和,則於諸路義軍之中,王匡必能獨占頭籌,高立功名,常林從父素有清名於州郡,聞今以細過而被抓,恐王匡會失郡中人望,不利討董,因竊以為不如放了他,以示恩德郡中。
書信寫就,封了口,荀貞即叫人進來,命立即送去河內。
常林伏拜在地,再三致謝。
有了常林這一打斷,等他退出去后,荀貞等便不再討論董卓是否會退出洛陽,而改以議論當下的軍事。
曹操曾在給荀貞的信中說,說酸棗的那些人不思出戰,假以時日,用不了多久,必會因糧盡而散。荀貞、孫堅兩部聯軍現在倒是暫時不愁糧秣,他倆先后從孔伷那里弄來了不少糧食,可是荀貞卻也不能在潁川多留,孫堅還好,長沙太守已成了他的舊職,他而今是潁川太守,在潁川待多久都行,荀貞的本職卻還是廣陵太守,廣陵遠在潁川東邊數百里外,徐州又不安穩,郡外有刺史陶謙陰伺,而荀貞任廣陵太守這個職亦是去年才上任的,換言之,雖經過種種的努力措施,他在郡中盡管此時已算根基較穩,可卻也不能長時間在外,身不在郡中的。
所以,主觀上來說,荀貞是希望戰的,希望能快點把董卓這事兒搞定,該撈的好處撈到,該得的名望得到,然后他就可以趕緊回廣陵,為下一步的群雄逐鹿做準備。
可是,客觀上來講,卻是萬難戰。
酸棗諸軍十余萬,不動;袁術屯兵魯陽,不動;袁紹意在冀州,也不動,看似聲勢浩大的四路義軍,除了荀貞和孫堅這一路,只有曹操、鮑信敢於出戰,可經過前番之戰,他二人大敗而歸,便是重再分別募兵,銳氣已失,短日內也斷難再戰了,現下敢戰、也能出戰的只剩下了荀貞和孫堅這一路,前時雖從孔伷手里奪了點州兵到手,可就算把州兵也加上,也不過才幾萬人馬,只憑這點兵馬,卻也是無法再次出擊的,如強要出擊,也是落敗一途。
荀貞對此,可謂左右為難。
不過還好,因清楚歷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對此就有了心理準備,所以為免后顧之憂,提前在廣陵布置好了一番局面,至少到目前為止,廣陵郡中尚還安穩,陶謙雖窺伺在側,卻因袁綏和姚昇等理政井然、陳褒等陳兵郡界,以及郡中士大夫多擁護荀貞之故,暫時也還沒有什么舉動,故而荀貞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潁川,等待戰機,以再次出戰。
“等待戰機”,這個戰機,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厭戰思歸”之時。
現在天子剛西遷不久,董卓親坐鎮洛陽,又是散財、又是掘墓、又是賞賜婦人,財貨美人的激勵下,董軍上下的斗志尚高,可洛陽畢竟已被燒為廢墟,城內外的居民也都被迫遷徙去了長安,待以時日,那董軍的將士中胡人眾多,便是漢人兵士,因多來自涼、并這些漢胡雜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習俗、脾性,換言之,大多是野慣了的,肯定會不耐在此人煙罕見的廢墟之所久待,必有思歸之意,而只要他們起了思歸之意,這仗就好打了。
說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氣、是人心。
董軍將士都想離開洛陽了,不想在這里待了,便是他們人馬再多,器械再精,戰力再強,人心一去,士氣一無,便是袁紹、袁術兄弟和酸棗聯軍仍不肯出戰,只荀貞和孫堅兩支人馬,荀貞也有一定的把握擊敗他們,獲取勝利。
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中,為何在曹操、鮑信、孫堅接連敗北后,孫堅能敗而復勝,甚而一鼓作氣,抓住機會,長驅直入,進一步地把呂布、董卓都又接連擊敗,終兵入洛陽,成就為后世贊頌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孫堅猛鷙之因,可最根本的緣故,在現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場兵爭事的荀貞想來,應也正是因為那時的董兵已無了斗志,都厭戰思歸了,要不然,孫堅再猛,肯定也是難以進洛陽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后,那涼、并集團卻依舊兵勢盛壯,還又把持朝廷、擾亂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見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