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董卓“忽略”了的“一點”,就是“大勢”。
其實,也不能說董卓忽略了這一點,整個天下的大勢現今如此,幾乎所有的士族都在或明或暗地反對他,與他一心者幾無,他又會豈會不知?只憑他一人之力,是萬難與之為敵的。只是,他現在已經上了船,“上船”容易,要想再“下船”可就難了,就算他已明知時勢如此,事恐難為了,可現下的形勢對他來說,卻也是“退不得也”,政斗是你死我活的,但凡他露出一點“退卻讓步”的架勢,袁紹等人恐怕就會馬上撲上來,毫不留情地把他撕成碎塊。
所以,他現在雖是已明知“事不可為”了,可卻還得硬著頭皮繼續干下去。
而又因此緣故,“天下時勢如此”,他應對的章法即使再好,也是沒甚用處的,頂多能應一時之急,早晚還是落敗一途。
涼州兵精,荀貞在等他們士氣低落,一待其士氣低落,便會立刻發動二次討董,——荀貞為何料定涼州兵會有“士氣低落”之時?事實上,也正是基於對“天下時勢”的判斷。如果“時勢”在董卓,所謂的“大義”在他,涼州兵又怎可能會士氣低落?只會是“士氣如虹”。也正是因為“時勢”不在他,所以涼州兵如今之精勇剽悍,說白了,不過是一時之表象罷了。
卻說荀貞和孫堅聯名署文,傳檄天下。
在董卓看到這道檄文的前后,袁紹、袁術、曹操、張邈等人亦相繼看到。
這些人的反應不一。
袁紹出示此檄給左右,說道:“貞之以‘上匡王室,下為我家報仇’為名,倡天下英雄共進,齊舉兵討董。卿等以為如何?”
座上一人首先答話,這人開口就是大罵,拍案說道:“荀貞豎子!此是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其心可誅!”
諸人看去,說話的是陽翟郭圖。
郭圖話音剛落,坐在他對面的一人不樂意了,接口說道:“公則此言,所為何發?何為‘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吾兄倡天下英雄共擊董,既是為國事,也是為將軍的家事,赤誠忠義之心,天日可表,如何卻是‘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
諸人再看去,說話的是潁陰荀諶。
眾人皆知,郭圖早年在潁川為吏時與荀貞不和,又皆知荀諶是荀貞的族弟,此時聞得他二人一開口就是爭執,俱皆面面相覷。
郭圖說道:“荀貞明知因韓冀州掣肘之故,將軍現兵、糧不足,難以進擊,卻以將軍的家事為名,邀天下共擊董卓,這不是欲陷將軍於不孝是什么?”
座上又一人開口說道:“公則此言,未免夸大。本初,我素知貞之為人,他斷非此等樣人,他今次所以與孫將軍共聯名傳檄天下,號召擊董,必是因見董卓倒行逆施,竟殺卿家五十余口,太傅、太仆諸公無辜遭誅,甚至連卿家的尺口嬰兒都沒能逃過此劫,故義憤填膺,悲憤難以自抑,遂乃有此檄之出,其意斷非是欲陷卿於不孝不義,實是為給卿家報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