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軍事部署,和上次荀貞、孫堅出兵時大致一樣,仍是以胡軫守伊闕、太谷一線,以徐榮守虎牢,以別將鎮孟、孟,與之前稍有不同的是,現在虎牢關一線多了一個呂布。
荀貞、孫堅議定了出兵的方略,在出兵之前,兩人先聯名并署,寫了一道檄文,分別送去河內、魯陽,同時通傳下。
檄文是由陳儀起草書成的,大概講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董卓禍亂朝中,子被迫西遷,荀貞、孫堅故以忠義起兵,今要二次進擊董卓,以圖先光復洛陽,再取長安,迎子東歸。
第二層意思是:這回諸侯討董,本是以袁氏為號,因而請求袁紹、袁術共舉兵,荀貞、孫堅兩人愿聽從袁紹的指揮安排,沖鋒陷敵,戰於陣前。
第三層意思是:曹操、鮑信等皆忠良之士,先與董卓戰,不幸兵敗,而聞曹操、鮑信雖敗愈奮,又聞酸棗諸軍雖散,而諸軍中意懷報國、與董卓不兩立的志士實際上卻有很多,又聞陶謙厲兵秣馬,整軍已久,早存擊董迎駕之志,所以荀貞、孫堅誠摯地歡迎諸人也一起起兵。
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一氣呵成。
表面上看,荀貞、孫堅很尊敬袁紹,也很尊敬曹操、鮑信、酸棗諸軍以及陶謙等人,可實則不然,在表面的褒舉下,對曹操、鮑信的贊揚是真誠的,因為他兩人有真實的戰斗經歷在,而對酸棗諸軍、陶謙的褒揚卻是明褒暗罵。
酸棗諸軍且不,久屯酸棗而無一戰,終自散去,他們到底有沒有“意懷報國”、有沒有“與董卓不兩立”,明眼人一看皆知,而那陶謙更是從來沒有加入討董戰局的意思。陶謙厲兵秣馬固是不錯,可誰都知道,他的真實意圖是為趁中原亂而取徐州,荀貞卻稱贊他“整軍已久,早存擊董迎駕之志”,這是在揣著明白在糊涂,看著是夸他,實際上是指著他的鼻子在罵他:“老子為了漢室,辛辛苦苦地在前頭打仗,你個老子卻在徐州抄我的后路,太不地道了。”
對酸棗諸軍、陶謙是明捧實貶,對二袁也是如此。
袁紹是此次討董的盟主,可袁紹的戰績眾所周知,根本沒出黃河,就龜縮在河內,這倒也罷了,結果還被董卓偷襲,損兵折將,對他忠心耿耿的王匡險些全軍覆沒,這點“戰功”實在是拿不出手,哪里對得起他“盟主”的稱號?至若袁術,更不足提,縮在魯陽,被董卓打上了門去,也不敢出來過招,吃了大虧,仍舊不肯進戰。
這二袁,實是無法與荀貞、孫堅的積極進戰相比。
所以,荀貞、孫堅在檄文中對袁紹、袁術,特別袁紹,雖是十分尊敬,自稱愿為他的馬前卒,聽其令而行之,可實則這只是一種姿態,甚至可以這么,這些話落入袁紹的耳中,袁紹必會大怒,會認為荀貞、孫堅是在諷刺他。
事實上也是如此。
在得到荀貞、孫堅的這道檄文,細細看過之后,袁紹勃然大怒,將之卷起,狠狠地丟在地上,怒道:“吾素以為荀侯溫良,卻不意他今竟嘲笑我乎?”
帳中坐著的諸人中有審配、逢紀、許攸、曹操、王匡、辛評兄弟、郭圖、荀諶、淳於瓊等人。
荀諶見袁紹暴怒,想去把檄文拾起,看看荀貞到底在文中了什么,卻又因氣氛不低,一時不好起身,遂轉顧席上,看向坐在上邊的曹操、審配兩人。
審配剛直,卻無急才,忽見袁紹大怒,愕然之下,沒想起去拾檄文,也沒注意到荀諶的眼色。
曹操從容起身,踱到帳中,彎腰撿起了檄文,展開略略一看,哈哈而笑。
袁紹怒道:“孟德也笑話我么?”
曹操笑道:“我怎么會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