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榮資歷老,荀貞當年為趙國中尉時,他是荀貞的主簿,為荀貞立下過大功。初平元年,荀貞討董,兵至潁川,他帶了五百邯鄲子弟,與弟邯鄲吉、妻弟盧廣等俱往相投,雖非舉家相從,亦兄弟齊至,又有從戰之功。荀貞歸廣陵,謀取徐州,任諸校尉,以邯鄲榮為督糧校尉,糧秣之資,因而不缺,他又有功勞。功勞既多,其人明察內敏,剛健敢行,亦有才干。
故而,用他治東海,荀貞信得過,也能放心。
戲志才聽了他這三個人選,笑顧荀彧、荀攸、陳群,說道:“將軍入主徐州,我聞軍中皆言:諸荀當并為二千石矣!文若、公達,卻不意非但休若、友若不得典大郡,汝二人亦不能也。”
休若,是荀衍;友若,是荀諶。
荀攸笑道:“無知之言,何以當真!”
荀彧、陳群亦笑。
荀貞也不覺失笑,說道:“軍中竟有這樣的傳言么?”對荀彧、荀攸、陳群三人說道,“我非不欲兄弟富貴。今吾起義兵取徐,所為者天下也。為國,便不能顧家。卿等當知我心意。”
荀彧諸人皆道:“君侯心意,我等豈會不知!”
荀彧又說道:“彧二兄亦嘗聞軍中此傳言,歸與彧說:‘軍中流言,既損君侯令名,復壞我荀家德望。吾等當舉賢薦能,以充守相’。當時是我勸他們不要著急上書,對他們說:‘今海內兵亂,軍政二事,先軍后政,待軍務畢,再上言不遲’。卻是沒等我的兩個兄長上書,君侯便召我等來商議三郡守相的事情了。”
荀貞笑道:“我就料你二兄不會聽信那些傳言。”
揭過這個話題,荀貞言歸正傳,又問諸人:“卿等以為用此三人各守郡,怎么樣?”
荀攸說道:“督糧、元龍自應當。唯只表治中,不任別駕,卻會不會引他不滿?”
別駕從事、治中從事,這兩個州府的從事職位是從事中最高的,相比之下,別駕且比治中還要高一點。只表王朗守廣陵,卻不任用趙昱也做個守相,荀攸擔憂會引起趙昱的不滿。
荀貞說道:“王景興博雅恭儉,有威儀,出守廣陵,必能稱職。趙元達高潔嫉惡,不宜治民,刺舉之才也。我今雖仍以別駕屈之,卻會待他以師友之禮,想來他應是不會不滿的。”
荀貞在廣陵時,對趙昱的觀感就不是太好,此人固然高潔廉正,可荀貞總覺得他高潔得有點“近偽”了,又或者,要不然便是他的性格有問題。
中平元年,黃巾起事,當時趙昱是莒縣的縣長,徐州召郡國兵抗擊黃巾,他第一個把兵士募好,送到了州府,徐州刺史因此表他功勞第一,希望朝廷遷賞他,他卻深以為恥,棄官還家,真不知該說他是太愛惜名聲,還是想法與眾不同。當下亂時,他這樣的性子不合適出守郡國。
戲志才贊同荀貞的話,說道:“過於高潔,則未免不近人情。趙元達確實不宜治郡。”
荀攸因也就不再異議。
荀彧、陳群皆無意見。
遂定下三郡國相的人選。
荀貞又把自己選好的各郡國丞給他們幾人說出,說道:“以劉儒為下邳丞,秦干為廣陵丞,李博為東海丞,欒固為瑯琊丞,糜竺為彭城丞。卿等以為可否?”
:..///4/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