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因此結下怨仇。
不過時過境遷,現下與當初不同了,袁術而今在南陽雖不致舉步維艱,卻也發展不順,自從劉表到了荊州,除南陽一郡之外,其余的荊州諸郡皆聚集到了劉表的旗下,荊州的蒯、蔡、黃等大姓亦對劉表鼎力支持,這就使得袁術至今仍是只能占據南陽,無法向外擴張。
這么個形勢下,袁術就急需尋找盟友了。
南陽郡北鄰豫州,東接揚州,揚州刺史陳溫是汝南人,與袁術、袁紹是老鄉,但他疏遠袁術,親近袁紹,想與他結盟是定然不成的,那么就只有豫州這個選項了。
為了利益,之前和孫堅的那點“舊怨”,袁術也只能暫且放下。
至少從表面看來,對與孫堅結盟一事,袁術還是很有誠意的,他遣派去豫州的使者是他的從弟袁胤。袁胤到了豫州,先去的州府,隨之又趕至前線,在陳國的戰場上拜見了孫堅。
袁胤對孫堅說:君雖牧豫州,而豫州郡縣,從君號令者五不有一,吾北兄前表周昕豫州刺史,若非公孫伯珪南下,周昂恐已入豫矣!今南陽與貴州鄰壤,君何不與后將軍訂立盟約?如此,既可北抗冀州,亦能內定豫境。
“北兄”說的是袁紹,袁紹在北方的冀州,故而袁胤稱他是“北兄”。
袁胤的這番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孫堅善戰不假,可他出身寒門,在士林中缺少影響力,這是他最大的短板,現下他與荀貞雖已是盟友,可荀氏的號召力畢竟比不上袁氏,在北邊有袁紹虎視眈眈,豫州內部,特別是汝南境內的各縣長吏、地方士人又與二袁互通的情況下,與袁術結盟確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汝南是袁紹、袁術的家鄉,他兩人在此郡的影響力非常大,雖因袁紹名高之故,遙相呼應袁紹的占多數,可與袁術溝通密切的卻也不少。豫州六個郡國,最大的便是汝南,無論轄地、抑或人口,汝南一郡,幾可抵其余五郡之和,如能借助袁術的家世和影響力把汝南郡徹底地納入掌控,退一步說,即使不能完全納入掌控,只要能讓汝南大部分的縣、哪怕只是名義上擁護、服從孫堅,對孫堅而言之,就是一個極大的收獲。
這一點對孫堅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孫堅也有疑慮和擔憂。
他最擔憂的是袁術此人的品性,說白了,他信不過袁術。
如果與袁術達成盟約,顯然不可能只得好處,沒有付出。不用袁胤說,孫堅也能猜出袁術請求與他結盟的原因,要么是為了獲得物資上的幫助,要么是為了獲得軍事上的幫助,又或者獅子大開口,軍事、物資這兩方面都想獲得幫助,孫堅不吝嗇這些付出,可問題是,別叫他付出過了,袁術卻轉眼不認賬,反手再插他一刀,比如舉兵北向,與孫堅爭汝南。
因此,孫堅遲疑不決。
荀貞看完了孫堅送來的這份州報,將之放在案上,起身於室內踱步。
一邊踱步,他一邊權衡孫堅如與袁術結盟的話,對孫堅、對他會有何利弊。
他心中想道:“袁公路‘不計前嫌’,主動請求與文臺結盟,必是為了與劉景升爭荊州。現今北地烽煙四起,或各郡國與黃巾、黑山混戰不休,或公孫伯珪蓄勢將擊冀州,而南方諸州相對卻較為平靜,有袁公路這條鲇魚把南方的水攪混,對我來說,倒不失是件好事。”
越是平靜,越是不好下手,而越是混亂,則越是能夠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