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下邳、廣陵這樣的淮泗區域不同,泰山、瑯琊兩郡多山、多丘陵。
蓋縣屬沂蒙山區,沂山在其北,蒙山在其南,泰山又在西,境內山峰林峙,何止千余座,丘陵地形占全縣的八九成,山谷、峽谷甚多。蓋縣、牟縣、費縣,包括瑯琊的臨沂、東莞、莒縣等地,這一帶的境內還多見一種較為少見的地形,即“崮”,所謂“崮”者,就是四周陡削、頂部較平的山,有名的“沂蒙七十二崮”大多便分布在此一地域內。
這種山地多、丘陵多的地貌,對行軍、作戰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造成一定的難度。
荀貞的部隊往昔作戰,大多在平原,來到廣陵后,隨著先是在廣陵境內剿滅賊患,繼之北上奪徐,數戰之后,亦算是已經較為熟悉在河網密布地區的作戰方式,但是在山區作戰,仍還是短板。荀貞至今還記得當年在趙國討黃髯時有過一次攻山戰,那一場戰斗險些失利。
因是之故,這次攻取泰山郡的戰役,荀貞首先點將荀成,其次決意以熟悉當地地形的泰山兵為主力。
荀成身在瑯琊,挨著泰山,調動方便,這只是荀貞用他為此戰之主將的一個緣故,更主要的原因是:荀成在瑯琊駐兵已有數月,雖然沒有進行過什么大的戰事,只是討擊了一下鹽豪的叛亂,但至少瑯琊、泰山兩郡的地況較為相似,他對泰山郡的地貌應是能夠較為了解。用泰山兵為主力則就不用多說了,自是因為他們多泰山人,熟悉當地的地形,并且還有另外一個緣由,那就是通過觀察臧霸近期的舉動,荀貞對他已是甚為放心,認可了他的忠誠。
亦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所以荀貞調了陳午從荀成出戰。
陳午參加過那次擊討黃髯的攻山之戰,并在戰中立下了大功。
蓋縣有這樣的地形,天然的易守難攻,也所以羊秘才會有充足的信心,認為“荀鎮東便來,何需懼哉”!他抵至蓋縣的當日,見過守將韋溫,約略問了下軍情,馬不停蹄,也不休息,便即帶了一隊從騎,出城視察城外的戍衛部隊。
泰山郡中,與瑯琊、東海接壤的縣共有三個,由北往南分別是蓋縣、費縣、南城縣,在得了袁紹的提醒后,應劭調遣主力,給此三縣各自增兵,費縣、南城縣都在郡南,相距很近,不到百里,給這兩個縣他共增兵兩千,蓋縣獨在郡北,離費縣有約兩百里之遠,因是單給此縣亦增兵兩千,此時蓋縣境內共有守兵四千余,城中兩千余,城外兩千,這城外的兩千又分駐三地,一部約七百余人,俱精銳,號為“沖堅”,筑營城下,與城中犄角,一部五百余,屯駐在蓋縣東北十余里外的一座山上,一部六百余,屯駐在城西南的沂水渡口處。
荀成統兵,繞過公來山,沿沂水北岸西進,入到了蓋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