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璦與任犢入城。
城中的守卒要么從別的城門逃走了,要么被任犢等殺了,要么降了,不需要再進行巷戰。
辛璦一面遣騎,去找荀貞,稟報袁遺奔乘氏的消息;一面分兵巡邏城內,維持治安;同時,又遣了數騎,出城散開,告訴從高平、湖陸逃難到此的百姓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入城。
諸般舉措,不必多講。
一日后,徐州兵盡數過河,荀貞親率領之,來到方與。
荀貞下達嚴令:“兵卒不許入城,敢擾民者,斬!”
到了城中,荀貞撫循城內的各里,見城中治安井然,沒有出現士兵殘民的事情,也沒有出現本縣輕俠趁機生亂的事,甚是滿意,對辛璦、任犢,好生褒獎了幾句。
又聞伊興、張希的故事,荀貞問戲志才等人,說道:“張希之名,我嘗有聞。他可是張公元節之后么?”
張元節,就是張儉。元節,是張儉的字。
戲志才不知道。
荀攸答道:“張希不是張公元節之后,他與張公元節同宗,是高平張家的小宗子弟。”
荀貞惋惜地喟嘆,說道:“可惜了!亦節義之士也!犢,你給他一個全尸這事做得還算不錯。”
任犢伏拜謙虛。
荀貞忖思稍頃,說道:“攻下高平的當日,我就入城,謁見張公元節。他托辭年邁,不肯見我。而下張希身死,看來張公元節,怕是更不會見我了。”
他對戲志才、荀攸等人說道,“張家子弟入仕郡府的,應該不少,再有遇到,皆不許殺!禮敬待之,如肯降者,送來見我;不肯降者,送去高平。”
張儉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望門投止了。
桓帝年間,黨錮之禍起,中常侍侯覽誣張儉與山陽郡的其它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狼狽逃亡,一路走到哪里,就到哪里的士族家中躲避,他逃亡沿途的士人,沒有不敬重他的名氣和品行的,競相接納,許多家族都因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其所經歷,單只受族刑的就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不少人家因為張儉而亡,張儉本人,倒是活到了現在。
前幾年,黨錮解除,張儉回到了家鄉高平。何進等數次征召於他,他都沒有接受,在家賦閑居住,一直到現在。他今年已經七十出頭了。
說實話,對張儉“望門投止”的這段過往,荀貞是存有非議的,可是非議歸非議,張儉的名聲在那里放著,卻也不能不給以足夠的崇敬。
故而,有了他這道軍令的下達。
巡視過了城中,荀貞與戲志才等來到郡府。
在堂中坐下。
荀貞說道:“袁伯業奔去乘氏,而下山陽無主,下一步我軍該如何行動,卿等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