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就是把更多的人,搞到自己這一方來。
荀貞兩世為人,特別是有前世的見聞,對這個道理,還是非常清楚的。
那么,怎么把更多的人搞到自己這邊來?
一個是共同的利益,一個就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大義”。
利益且不說,“大義”這個東西,看起來玄之又玄,虛得很,看也看不著,摸也摸不到,然正如荀貞宴席上的那句話,“公道自在人心”。“大義”此物,就是公道,雖看不著、摸不到,但它就在人的心里。要想把兗州治理好,將之徹底地消化,把它完全地融入到徐州去,“利益”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政策,不是利益,而就是這個“大義”。
那么,問題就又來了,怎么把這個“大義”抓到手呢?
針對此,荀貞想出了兩個解決的辦法。
他在席上說的“已然遣使西去行,趕去長安面圣,刺史的職位,該由誰人繼承,悉由朝廷作主,天子一言而決”,這句話不是假話。
他確是已經遣了吏員動身,前去長安,請求朝廷任命新的兗州刺史。
只不過,他此話中的后半句話則未免就有點不盡不實。
若是能如他所料,現在掌握朝廷李傕、郭汜等涼州將領,為了分化以冀州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果然把兗州刺史的職位,如他所請,給了荀攸,那么這一道圣旨,他自欣然遵從。
可如果李傕、郭汜等昏了頭,居然不肯把此職給荀攸,那也沒辦法,只能權當是沒有收到這道圣旨。
從朝廷得到正式的對荀攸的詔拜,這是荀貞想到的抓住“大義”的第一個辦法。
第二個辦法是:往曹操身上潑臟水。
從陳宮、鮑信、萬潛之前對曹操的支持可以看出,曹操在兗州士人中,還是有一定的人心基礎的。
畢竟,曹操雖然是出自宦官家族,可他在政治上,與中常侍趙忠等卻非一路人,昔年與袁紹、張邈等人為友,是傾向於士人階層的,在士人中的名聲不壞;討董的時候,他又表現上佳;又於去年在東郡太守的任上時,擊敗了禍亂東郡的黑山軍,可以稱得上既有名,又有軍略才;且在性格上,他豁達詼諧,不拘小節,也是頗得才華之士,特別是寒門士人之歡迎的。
這些是曹操的優勢。
反過來對荀貞說,若欲能夠盡得兗士為用,那首要一條,就是得瓦解曹操在兗州的人心基礎。
如何瓦解?
一個是要表現得比他更為出色。
再一個,就是需要把曹操目前的“人設”給他崩塌掉。
崩塌曹操“人設”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挖他的黑材料,黑材料如果不夠,或者暫時挖不出來那么多,那就只好對不住曹操,只能朝他身上潑些臟水了。
政治與輿論密不可分,這其實也就是一場針對曹操的“輿論戰”。
荀貞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現任軍謀校尉的程嘉。
程嘉現在徐州郯縣,協助荀彧坐鎮徐州。前幾天,荀貞已經遣快騎去郯縣,召程嘉來兗了。待其到后,暫時就把他留在昌邑,一邊輔佐荀攸,一邊專門負責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