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尋思了一夜,沒個結果。
於是今天就把他的弟弟李進找了來。
李進相貌尋常,七尺上下,安靜地把李高的信從頭到尾,細細地讀了一遍。
李操喚他的字,問道:“進先,阿兄信中的提議,你怎么看?”
李進慢慢地把信折好,還給李操,回到席上坐下,想了會兒,說道:“也許能行。”
“行就行,不行就行,什么叫也許能行?”
李進說道:“荀鎮東的根基在徐州,他不會在兗州停留太長時間的,前些時不是聽聞,他已表了荀公達為兗州刺史么?前幾天,他又遣吏來我濟陰郡,邀請我郡的士人去昌邑參宴。我要是估量得不差,等這個宴會過了,用不了多久,荀鎮東應該就會返徐州而去了。
“他一回去,跟著他侵我兗州的徐州軍,也必定會回去一部分。這種情況下,曹公若真能討來袁本初的援兵,反攻濟陰,勝算還是不小的。
“但是,這件事到底能不能成,關鍵還是得看曹公何時反攻。”
李操知道他的這個幼弟聰明,問道:“此話怎講?”
李進答道:“荀公達,族乃潁川荀氏,族聲清高,而他本人又極有才干,一兩年內,他十之八九,就能為荀鎮東收得我兗民心。曹公若是能及時地討到袁本初的援兵,在一年內,展開對濟陰的攻勢,則此事可成;如果袁本初不給他援兵,或者給他援兵過晚,則此事將會不成。
“是以,我說也許能行。”
李操說道:“袁本初與曹公交好,其從兄袁伯業是我州的山陽太守,他不會不給曹公援兵吧?”
“界橋一戰,袁本初雖然獲勝,公孫伯圭兵馬猶眾。界橋戰后,袁本初將崔巨業,進襲故安,攻之不克,退軍南還途中,在巨馬水為公孫伯圭大敗,亡近萬人。公孫伯圭乘勝追擊,卻又於龍湊為袁本初所破。冀、幽兩軍,眼下是勢均力敵。袁本初先已遣蔣奇等來助曹公了,現在他就算有心再助曹公,只怕他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支援,也拿不出太多的兵馬。”
袁紹現在的用兵重點是在冀、幽,他的主要敵人是公孫瓚,不把公孫瓚徹底擊敗,他也確實是沒辦法全力支援曹操的。
李操遲疑片刻,問道:“那你說,我該如何回復阿兄的這封信?”
李進說道:“姑且許之。”
“你不是說袁紹就算支援曹公,也拿不出太多兵馬么?兵馬不夠,曹公如何反攻?”
“真要兵馬不夠,以曹公之智,他就不會反攻;萬一他硬要反攻,待到那時,再與二兄去信,言說你我不能當曹公內應的緣故就是。”
李操明白了李進的意思,先答應著,留個機會在手,但內應不內應,還是要看曹操反攻時,曹操與荀貞這兩邊的具體情形。他點了點頭,接受了李進的意見,說道:“就按你說的辦!”
……
李進猜得不錯,那天的宴席過后,等荀攸把幾個挑出的兗士大多辟除到府,荀貞又在昌邑待了四五天,就準備啟程回去徐州了。
荀攸、樂進、徐卓、潘璋和才到昌邑未久、尚未到濟陰、任城兩郡上任的劉馥、荀悅,及也要留在兗州的高素、馮鞏等等諸多的文武臣屬相送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