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愔說道:“依然拿正、奇做比,如果把孫郎這只打褒信的部隊比作正的話,那么我軍在打褒信的這個戰場上,就是奇。如果我軍能夠在褒信的東段,提前於孫郎所部,在褒信守軍還沒有什么十分的戒備之時,偷偷先渡過來澺水,伏兵在褒信城東。……那么將軍,你覺得接下來的戰局會是怎樣的走向?”
平輿、褒信、汝陰三縣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平輿在褒信的西北邊,汝陰在褒信的東北邊;平輿和汝陰都在澺水的北邊,褒信在澺水的南邊。
聽荀愔說到這里,李通眼前一亮,他說道:“如果我軍能夠提前孫郎所部,成功偷渡澺水,到達褒信城東埋伏,那么等到孫郎的兵馬到達澺水,褒信的守軍到水邊阻擊之時,我軍突然殺出,襲其后陣,將其殺敗,迎孫郎所部渡水,然后我兩軍合為一處,并攻褒信,我軍已經先勝了一陣,那么褒信的守卒這個時候必定是驚恐的很,我軍與孫郎的聯兵,或可趁勝取之!”
荀愔笑道:“對啊,所以我說褒信不見得是打不下的。褒信打下之后,借助汝水、澺水為防,在褒信這里,咱們足可以把袁公路的部隊抵擋於外,使其不得前進,然后呂布聽說褒信被我軍打下,他肯定軍心震動,不會再有攻打召陵之意,一定也會回師回來,企圖奪回褒信,如此這召陵之圍、平輿之圍也就解了,甚至說潁川之圍也就因此而解了,所以我說褒信是破局之處,這話的意思就在於此。”
李通說道,:“哎呀,不錯!荀公所言甚是!如此說來,這孫郎……”李通的臉上滿是贊嘆的神色,說道:“果然不愧是英俊之才,難怪明公對他這般喜愛,收他為門生弟子。”
李通提起明公,也就是荀貞,倒是提醒了荀愔。
荀愔問李通,說道:“將軍,可有把此道緊急的情報送去去徐州,報於明公?”
李通說道:“我在接到孫郎此檄之當時,來見公之前,就已經派人急赴徐州,把此情報稟於明公了。”
荀愔點了點頭,說道:“這就好。”
“荀公,既然計策已經定下,那咱們現在就趕緊給孫郎回訊,告訴他咱們愿意幫他,并且把荀公你剛才的此條高明之策也對他說一下,好讓他跟咱們能夠起到一個更好的配合。”
荀愔這時臉上卻露出了點遲疑,說道:“奔襲褒信此策雖佳,然於我軍來說,卻有一個問題!”
李通說道:“是何問題?”
荀愔說道:“那就是咱們的兵馬有些少了。”
“有些少了?”
荀愔說道:“我軍兵卒共有千余,咱們總不能傾巢而出吧!總得留些兵馬來駐守汝陰才是,這樣一來,我軍所能派出相助孫郎之兵,頂多也就千人。以此千人,如果褒信出城的兵馬不多,我軍固可勝之,可如果他多,恐怕就要有些變數了。”
李通說道:“荀公原來是擔憂我部的兵馬不足。”笑道:“這有何憂?”
荀愔說道:“怎么?將軍你有解決之法么?”
李通說道:“荀公,請跟我去縣寺堂中,我用不了一個時辰,就能把這個難題給荀公解決了。”
荀愔聞言驚訝,開玩笑似地說道:“怎么?將軍難道你也是太平道信眾,能夠撒豆成兵的么?”
李通哈哈一笑,卻不多說,就與荀愔離了荀愔住處,兩人徑往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