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這一不去見,他與劉虞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卻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深了。
定下此事,劉瑋臺換開話題,說起了別的一事。
他說道:“賢兄,最近薊縣有一道童謠,不知賢兄可有聞聽?”
公孫瓚問道:“是何童謠?”
劉瑋臺說道:“這童謠唱的是:‘燕南垂,趙北際,其間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賢兄,這道童謠不知起自何地、起於何人,然如今差不多已是唱遍薊縣,并其余我幽各郡也都有人在傳唱了。”
公孫瓚默念了兩遍這個童謠,不太明白其意,問道:“這童謠是何意思?”重復這童謠的前兩句“燕南垂,趙北際”,問劉瑋臺,“這說的是一個地方么?”
劉瑋臺回答說道:“賢兄,不錯,這正是說的是一個地方。‘燕南垂,趙北邊’,燕者,幽州也,趙者,冀州也,幽州的南邊、冀州的北邊,這說的正是幽、冀的接壤之地!愚弟以為,指的就是賢兄的封邑易縣。”
“幽、冀接壤之地長達數百里,三郡數縣,為何說是易縣?”
劉瑋臺答道:“這是從此童謠的第三句判斷得出的,‘其間不合大如礪’,賢兄,易縣河網密集,中間低洼,豈不是正合此句之意?”
公孫瓚思忖片刻,覺得劉瑋臺言之有理,說道:“如此,這童謠所唱,原來是易縣。‘唯有此中可避世’,賢弟,這一句……”
劉瑋臺右手晃著羽扇,左手撫摸胡須,接腔說道:“賢兄,‘唯有此中可避世’,這一句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如今天下大亂,只有在謠中此地,才有可能避開亂世,等待太平到來。”
公孫瓚被劉瑋臺的這話給吸引住了,他不由自主地傾身向前,說道:“唯有易縣可避亂世?”
“是啊,賢兄。愚弟以為,這首童謠,說不定是上天專門下給賢兄的啟示!正合賢兄所用!——賢兄被朝廷封為易侯,童謠唱的又正是易縣,這不是天作之合么?愚弟愚見,賢兄,現在不妨就可按此童謠之唱,在易縣修筑堅城壁壘,儲積糧秣,以作避世之備。”
到底不愧是個算卦的,這番話說的玄玄虛虛,叫公孫瓚聽得怦然心動。
幾乎沒怎么做考慮,公孫瓚當場就接受了劉瑋臺的建議,傳令涿郡的駐兵,組織人手,強征民夫,準備開始在易縣修筑壁壘,以作避世之所。
壁壘好筑,只有人力到位即可,糧秣不好儲積,公孫瓚不管民事,就是他的軍糧,許多都還是劉虞撥給他的,顧住現有部隊兵士的口糧已是不易,又如何再另做儲積?關靖獻上了一個辦法,建議公孫瓚在涿郡等他駐兵多的地方,繞過郡縣,直接向民間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