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此法,公孫瓚“從善如流”,便即接受。
諸人正在計議,又一道書信送來。
這道書信,不是劉虞的了,而是田楷的。
——說到此處,需插一句,田楷這道軍報,實際上是與其送給荀貞的那一道,表示他愿意臣服荀貞的上書同時被其送走的,只因幽州稍遠,故此導致給公孫瓚的這封書信此時才送到。
公孫瓚展開田楷的這封信觀閱,見信中講的是荀貞、曹操此番兗州之戰的大體經過,并述及了豫州那邊孫堅的戰死和孫策在荀貞的幫助下大敗呂布等事。
卻是公孫瓚早前曾經想和荀貞結盟,以共抗袁紹,然而荀貞因其不禮敬士人,在士林中名譽極差,而沒有同意他的這個請求。這會兒看罷田楷軍報,見荀貞在兗州、豫州接連大勝,公孫瓚便不禁想到了他自身目前的處境,與袁紹數戰而兩次大敗,現下他外有袁紹這個強敵,內有劉虞這個處處與他作對的上官,比之數年前他大敗黃巾之時的威震北地,現在的他簡直是時來運去,處處不得意,公孫瓚不覺擲下田楷此信,喟然嘆道:“荀貞之小兒得志!”
且不必多說。
只說公孫瓚不肯去見劉虞,劉虞拿他也是無法,又因魏攸等的勸阻,又不好現在就向公孫瓚用兵,遂就只好罷了,自生悶氣,越發痛恨公孫瓚而已。
而至於袁紹與他求盟的這件事情,通過袁紹試圖擁立他為天子、又試圖請他領尚書事這兩件過往之事,劉虞早已就知道袁紹存有不臣之心,這回雖然因為公孫瓚的威脅,沒有如前兩次那樣,明面上拒絕袁紹,但也沒有吐口答應結盟,就這么含糊著,最終把郭遜給打發了回去。
郭遜本想著他能完成使命,不料無功而返。
怏怏不樂的原路返程,十余日后,回到了魏郡鄴縣,見到袁紹,把劉虞的答復,還有他沿途所見的幽州各種情況,都詳細地稟報與了袁紹知曉。
聞得公孫瓚部的兵士在涿郡等地燒殺搶掠,又聞得劉虞在看到劉和信之當時,難掩勃然怒色,袁紹笑道:“公孫伯圭殘民無道,劉幽州覽信而怒,足見其與公孫伯圭之不睦已快到極點,於公孫伯圭而言之,此其‘內憂外患之秋’也,其雖兵馬猶眾,非我敵矣!”
次日,袁紹召集州府諸吏,正式商議下一步的戰略部署,是先打公孫瓚,還是先打黑山軍。
諸吏來到,一時議論紛紛,爭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