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盟約,就此便算定下。
盟約雖定,但是陳群沒有立刻就回徐州去。
荀貞給他的有交代,叫他拜訪一下荊州本地的名士和南遷到此的北地名士。
因是,接下來一段時間,陳群相繼謁見了蒯氏在襄陽的有名士人,如蒯良、蒯越的侄子蒯祺,如蔡瑁的幾個從父、從弟,如出自江夏黃氏,與黃祖同族的黃彥成,還有荊州另個大姓,即龐季之族,龐氏族中的幾個名人如龐德公等;隨后,陳群去了趟蔡家,替荀貞送了些禮物與之;繼而,他從襄陽出來,南往時下遷荊北士所主要聚居的宜城先去。
黃巾起事后,兵戰不休,很多的北地士人南下避亂,因宜城臨水,風光好,又離襄陽、南陽都不遠,故此這些北士大多就都選擇住到了宜城,——這也是為什么劉表之前到荊州上任的時候,最先來宜城的原因。
宜城此縣與襄陽相距不遠,中間只隔了兩縣,不到百里路程。
順漢水而下,次日下午,在伊籍等的陪伴下,陳群即至宜城縣城。
劉表得荊后,專門給寓居宜城的北士單獨建了一個里,現在宜城的北士,主要就是住在這個里中。這些北士里頭,不乏退休、或掛印辭職的官員,其中曾經出任刺史或二千石長吏的就有數十人之眾。到了里外,只見里門口朱軒華蓋,車輛如流,出入之人皆都是衣冠之流。
陳群不覺顧與陪同他來到此地的伊籍等人說道:“此里,可與我徐州的梧桐里相提并論了。”
伊籍問道:“敢問陳君,梧桐里是個什么里?”
陳群說道:“凡我徐州之英杰,多在梧桐里中住,亦是簪纓云集,可稱一方之風流也。”
伊籍聽了,心知梧桐里是什么所在了,定是荀貞帳下重臣們的聚住之所,便附和兩句。
其實那梧桐里,卻是不能與眼前此里相提并論的。
此里有個別名叫做“冠蓋里”,所謂冠蓋者,意指官員的帽子和坐車。住在此里的多半士人,都是之前漢家朝廷的郡國太守或刺史這類品秩稍低,然實權卻重的貴官們,而梧桐里住的卻都是荀貞自己任命的官員,從這方面來講,比之梧桐里的“尊貴”,此里當然是更勝一籌。
陳群方才那話,有給徐州臉上貼金的意思,——畢竟如此多的致仕高官聚住荊州,捎帶著,劉表的臉面好像以此也就要比荀貞的臉面好看上不少,而那伊籍又豈會不知陳群之意?然雙方現下剛剛結為盟好,倒也不好當面責其言非,所以也沒說別的什么,附和兩句就算。
入到里中,陳群逐家拜訪。
里中住的士人,其中有一些是荀氏的故交,也有他陳家的故交,并其中不乏當年陳寔死后,曾去陳家吊唁過的,又有一些是荀貞之前避難荊州時就已見過結識的,而且不乏豫、徐之士,潁川人就有好幾個。陳群登門拜訪,凡被他拜訪之士無不熱情相迎。
此里中,陳群呆了足足三四日,白天拜謁,晚上就借住在故舊家中。
又這日,訪罷了宜城群士,陳群返回襄陽,向劉表提出告辭。
時,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都在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