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步至缸前,探頭去看,見缸中有小半缸的粗糧。
“正該勤儉才是。回頭叫元龍令此屯屯長鼓勵這家的戶主一番,以給余下屯田戶做個榜樣。”
出來屋外,荀貞站在里中路上遠眺近顧,感受秋風習習,聞著從近處和遠處田中傳來的泥土、麥子芳香,他感嘆心道:“我只是盡其所能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要說起來,對屯田卒的租稅還是很重的,可昨晚我聽元龍說,他們對我卻感恩戴德。民生之艱,甚矣!”
他倒是也有心給屯田卒減輕一下賦稅上的壓力,但問題是徐州連年用兵,糧秣的需求很大,如果給屯田兵卒減輕了賦稅的壓力,那么在用兵上肯定就會入不敷出。
也是沒有辦法,只好仍舊用此四六或者五五分成的重稅。
唯一能夠補償的就還是他的那兩道命令,對屯田兵卒不許輕辱、要妥善照顧。
就這個里中看到的而言之,陳登在這兩塊做得還是不錯的。
荀貞叫陳登近前,說道:“元龍,這些‘里’,就是屯田於此的那些屯田卒長久安身的所在了。我看這個里中現在還沒有雞鴨等禽,里外的空地上亦多是雜草、雜樹,……其余‘里’想來也應是如此吧?今年秋收罷了,你可著手弄批雞鴨之類,分給他們,再移植些桑樹來,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閑時可讓他們家中的婦人養養蠶、織織布,也算是多個收入。”
陳登答道:“登正有此念。唯是他們剛被安頓下來,現在還無暇布置這些。明公放心,至遲明年夏天前,登就一定會能把明公的交代盡落到實處。”
“好,那我就放心了。”
在開陽待了兩天,接著,荀貞又巡視了陽都等縣。
諸葛亮家在陽都,荀貞順道派了些兵卒,護衛著諸葛亮,讓他回他家的故居瞧了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諸葛亮離開以后,附近鄰居無不稱羨。且不必多言。
瑯琊郡轄縣十三,不可能全部巡完,荀貞沿著沂水向北,開陽、陽都之外,只又巡了分布在此水兩岸的東安、東莞兩縣,在東莞向北去,又巡了與青州北海郡交界的諸縣。
在諸縣,荀貞重點巡查的是黃遷於此地的軍營,詳細地問了黃遷青州北海境內黃巾近些時日的情形。
黃遷回答說道:“北海的形勢很不好,孔北海現在能控制的只有其郡治劇縣等寥寥幾縣而已,并且還都是只能守城,城外已盡是黃巾賊的天下,至於別的縣,就是縣城,大多也已被黃巾賊占據。其中最大一股黃巾賊的渠帥,即是管亥。管亥之前曾試圖犯我瑯琊,但在陳府君的大力支援下,末將都將他擊退了,——這些末將都上稟過明公。”
“管亥現下雖不敢再犯我境,但是可有入境寇略之事?”
黃遷老老實實地回答,說道:“有。”旋即解釋,說道,“瑯琊與北海邊界長近三百里,包括了四縣之地,瑯琊東臨海,時或復有海賊來寇,末將雖是日夜戒備,但對於小股北海黃巾賊的入境寇略,末將實是亦無力盡止。”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這不怪你。你且再辛苦些時日,等我徐、兗等地,尤其兗州安定下來后,我會給你增派部隊。”
黃遷應道:“是。”
這幾個縣巡下來,瑯琊的情況荀貞大體已知。
總的來說,陳登確有出色的治郡、治民之能,把郡內治得上佳;欒固輔佐,常進良言,無愧其職;黃遷鎮戍郡北,屢與北海黃巾、海上賊寇交戰,守境之功,亦不可沒。
三個文武主吏,皆是可以信任。
這日,夸獎過陳登等治郡有功,荀貞從瑯琊離開,轉往東北,去泰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