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亂世,正是要用到勇武之士的時候,對徐卓的這樣作為,荀貞當然不會指責,反而與他招攬來的輕俠之士,態度和藹的說話,引得這些輕俠無不受寵若驚。
前往盧縣的路上,一路所見農田多有荒廢。
荀貞感嘆不已,與徐卓說道:“雖然武備必不可少,但在農事上,你也要多下些功夫。”
徐卓應道:“是。”
荀貞說道:“我在歷城的時候,聽聞子龍、仲仁說,青州黃巾現多已逃竄至北海等地,然濟南郡等地仍還是有些黃巾的,流民亦不少,你可與子龍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把濟南等地的黃巾、流民,特別流民招來濟北,使屯田耕種。”
徐卓說道:“明公說的此策,卓此前也想到,并且也試著做了,但效果不大。”
效果不大,這是能夠理解的。
荀貞畢竟是和黃巾打過好幾場仗的,徐卓作為他的屬吏,去招攬黃巾來濟北屯田,那肯定不好做到。就算黃巾軍糧食匱乏,他們也定然是輕易不會來的。
其實,荀貞對黃巾軍的俘虜還是相當善待的,并沒有像其他與黃巾軍作過戰的將領,如皇甫嵩、朱俊等一樣,殺戮甚重,可終究他還是敵人,依然難以招攬。
荀貞聽了徐卓這話,心中想道:“卻能尋個什么法子,讓黃巾軍能夠相信我,肯來依附於我?”
本心而論,荀貞是真不想再和黃巾作戰了,他對黃巾實際上是保有很大同情的,黃巾都是老百姓,盡管其間也有殺燒搶掠之徒,可大部分的黃巾都只是乞活而已,又無什么深仇大恨,哪里值得打來打去?若能不戰而得到他們的來投,豈不是最好不過?
并且如在歷城時的估算,那青州黃巾而下猶有數十萬之眾,如果能把他們都弄到徐州、兗州,那絕對是足夠充實徐、兗之地的民力的,特別是於現下郡縣殘破,百姓十室半空的情況下,這更是一份重要的勞動力。
只是暫時卻無辦法,想想也只能算了。
沿途所見,田地荒蕪,入到盧縣縣內,堂堂一郡之治,街上亦人煙不多,觀之竟有飄零之感。
到堂中坐定。
荀貞問徐卓,說道:“我聞盧縣有大姓甘氏,素來稱雄鄉里,然而你適前介紹郡府諸吏時,我卻怎不聞有此姓?”
剛才路上的時候,因為有眾吏隨行,沒法問,所以到了堂中,荀貞才私下問徐卓此事。
徐卓答道:“誠如明公所言,甘氏在盧縣當地,可稱豪姓。唯其族中人依仗族勢,多橫行不法,魚肉百姓,黃巾亂時,他們與黃巾勾結,曹孟德與明公為敵,他們又與曹孟德互相勾聯,因是卓在查明他們的不法事后,就將其族中凡涉案之人盡數收監,依律罪之,其有當斬者,卓已呈請州府核驗,只等州府的判決下來,就要對之行刑了。”
徐卓算是輕俠出身,他了解輕俠、豪強們的脾性,知道該怎么對付他們,非得以嚴厲的手段打擊不可,其實也不止盧縣的這一個甘氏,濟北三縣之內的那些不法輕俠、豪強,現而今基本上都已被徐卓收拾的妥妥當當,——這卻是與荀貞治兗之策正好吻合。
荀貞聽了,點頭說道:“對於不法豪強,固當依法懲之,但卻不可殺戮過勝。你若是因此而被傳出酷吏之名,對你日后在士林中的聲譽恐會不好。”
荀貞對徐卓真是關懷備至。
徐卓泰然應道:“只要能助明公成就大業,及一展卓胸中抱負,士林聲譽於卓,如浮云哉!”
……
巡過濟北三縣,繼續南下,至東平國。
東平國與濟北接壤,位在在濟北南邊。
東平的轄地范圍與濟北相仿,只比濟北略大了點,不過郡內的縣卻比濟北多了一倍多,共有七縣。——彈丸之地就有七縣之多,由此即可見,昔年太平盛世之時,東平的人煙有多稠密。只不過如今東平國各縣的民口也是急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