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烏桓內遷的比較早,所以和漢人政權接觸的比較多,朝廷和許多幽州邊地的官員都曾經征調使用過烏桓的部落兵,包括平叛的時候,也曾調過烏桓的部隊前去國家的其它地方作戰。
烏桓騎兵號為“突騎”,盡管多為輕騎,然戰斗力,還是相當有名的。
前漢至今,他們通常被不同的漢家武將統代,受其驅使,為帝國爭殺疆場。——原本的歷史中,劉備就曾經擁有過烏桓的騎兵。
正如四部烏桓的酋率如今皆已自稱為王,時至如今,這些邊地草原上的烏桓人們,卻也不單單只是聽從漢將的命令,并且亦有參與叛亂的。
中平四年六月,中山太守張純和同郡的故泰山太守張舉舉兵造反的時候,張純就曾經引誘遼西郡的丘力居、遼東屬國的蘇仆延等反叛。
張純部攻打薊中,同時派烏桓峭王,即遼東屬國的烏桓首領蘇仆延等人率領步騎五萬進掠青州、冀州,攻破了清河郡、平原郡,殺害了當地許多的官吏百姓。
事實上,再回頭來說,張純、張舉為何會起兵叛亂?
實際上卻還是與公孫瓚和烏桓有關。
這要追溯張溫在涼州討賊兵邊章部的時候,為了鎮壓羌人的作亂,朝廷曾經征調幽州的三千烏桓騎兵前往前線,并讓公孫瓚擔任了這支騎兵隊伍的統帥,但在行軍的途中,也許是因為道路太遠,烏桓騎兵不愿意去,也可能是因為公孫瓚對待這些烏桓騎兵的態度太過惡劣,——畢竟公孫瓚對待胡人一向都是斬盡殺絕的態度,導致了多數烏桓騎兵叛逃,返回了烏桓部落。由是在此種情況之下,張純私下里就對張舉說,烏桓如今叛變,都想作亂,涼州賊人起事,朝廷不能禁止,又有洛陽人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有兩個頭,這是漢朝氣數已盡,天下有兩主的征兆,你若和我一起率烏桓的部眾來起兵,說不定可以成就大事業。於是張純、張舉勾結烏桓,遂乃作亂。
——卻是由此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烏桓也好,鮮卑也好,這些胡人在朝廷強盛的時候,他們聽從朝廷的命令,可以為朝廷去剿滅別地的叛亂,可是在朝廷不太強盛的時候,他們則又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跟隨反叛朝廷的人來叛變作亂。
有道是,千絲萬縷,互相牽連。
張純、張舉因烏桓叛逃回幽州而作亂,他兩人的作亂,則又成了公孫瓚后來之飛黃騰達、劉虞之入主幽州的前因。
劉虞之出任幽州牧,便正是在張純張舉叛亂的背景下。
於次年,也就是中平五年的三月,劉虞被朝廷派來了幽州擔任幽州牧。朝廷委幽州之重任給劉虞,一個很重要的初衷,便是希望可以憑劉虞在烏桓人中的威信與仁德來安撫烏桓。
而公孫瓚,雖然他手下的烏桓騎兵叛亂了,然而接下來他在平定張純、張舉的叛亂中卻是立下了很大的戰功,他率領其部因為追討張純等有功,其遂得以被升官為騎都尉。
不過,公孫瓚雖追討有功,但在平亂作戰期間,卻也有一次差點戰敗。
張純等大敗以后,張純拋下妻兒,逃入到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因為追的太深入,結果反而被丘力居所部圍困在了遼西的管子城。在這個地方,公孫瓚被丘力居所部圍困了很長時間,長達百余日,糧食吃完,改而吃馬,坐騎吃完就煮弓矢來吃,力戰不敵,公孫瓚當時乃與士卒辭訣,與士卒分別突圍而走。時多雨雪,天氣冰寒,戰士死者十之五六。卻是好在丘力居部也匱糧了,因為饑困而遠走柳城。公孫瓚由是得脫。
因為此戰,公孫瓚得以被封都亭侯,又兼領遼東屬國長史。
簡言之,劉虞的主政幽州和公孫瓚的發家,可以說就都是因張純、張舉的叛亂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