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武吏的名字,首先曹操沒聽說過,其次通過其言談舉止也能看出其人確如其職,只不過是個有武勇之人罷了,王邑所以會派他來迎曹操,想來只是用他先來探個路,和曹操接觸一下而已。既然是這樣,具體的進戰計劃,顯然就不能與這個武吏說。故此,曹操打發這武吏回去,叫王邑派重量級的代表來。
這武吏或許不明白曹操的意思,王邑是明白的。
得了這武吏的回報,王邑亦不再拖拉,便立刻遣了兩個心腹吏,令這武吏陪同帶路,當天悄悄出了州府、郡治,日夜兼程北上,兩天后,趕到了曹操營中。
時已入暮,曹操聞報,立刻召見。
這武吏和那兩個王邑的心腹吏入到帳內,曹操打眼去瞧那兩人。
認得其中一個,是王邑的從弟,早年在洛陽時,曹操與他相識。另一個不認識,問過姓名乃知,姓衛,名固,字仲堅,安邑縣人,是王邑身邊最得用的郡吏之一。
安邑衛氏,於后世雖不能與裴、柳、薛這三個河東望族相比,然於此際,也是河東的右姓之一,其族中之士不僅博學者多有,且很有幾個擅長書法,名揚於外的。
曹操與王邑的從弟舊年相識,了解其人,知他不過是個中人之姿,并無智謀之才,而另外這個叫衛固的人,曹操在與王邑此前的書信中,數次曾見王邑提到他的姓名,對其人是大為夸贊。曹操心知,今日來的這兩人,王邑從弟雖與王邑親近,可真正能做主的,必是衛固。
如他所料,見禮罷了,衛固等分別落座。
陪著曹操敘過當年洛陽后,王邑的從弟就不怎么再開口,衛固成為了河東三吏中的主角。
他簡單的寒暄了幾句,向曹操道了聲路途辛苦,就轉入正題,與曹操說道:“曹公兵行神速,離太原時給鄙主的來書才到鄙郡數日,公之兵馬已然入我河東,不愧用兵如神之名,卻不知曹公接下來的進戰策略是何?”
曹操先不說自己的打算,撫須問衛固,說道:“君是河東之俊杰,王公對君贊不絕口,君必是已有計策,我愿聞其詳。”
衛固年紀不大,約二三十歲,曹操不管是年齡、官職、出身、名聲皆遠勝於他,但他卻絲毫無有畏畏縮之態,也沒有什么故作謙虛的作態,聽到曹操此問,他就痛快作答,說道:“鄙郡南接弘農、西鄰左馮翊,此兩地而下俱有涼州兵屯駐,而鄙郡北之西河,又是白波黃巾諸賊的老巢,因此與明將軍議定共討李樂諸賊后,鄙主經過與下吏的細細商討,與下吏一致認為此戰亦當速決,不可久拖。如果拖延,則不僅楊奉會自長安馳兵來援李樂諸賊,并弘農、左馮翊之涼州諸部兵可能也會來犯,西河郡的白波諸賊也一定會南下攻我,到得那時,明將軍與我部就會三面受敵,莫說攻滅李樂、韓暹、胡才諸賊,河東郡恐亦將會不保!”
曹操點了點頭,說道:“卿言甚是。”
夸贊了衛固兩句,曹操不動聲色,沒有對衛固道出,他已經遣夏侯惇等將率精兵翻越呂梁山,奔襲西河黃巾去了,只是又問衛固,“確乎當速決也,然該如何才能速決,君有何策教我?”
衛固說道:“明將軍與鄙主的暗中聯手此事,李樂諸賊至今尚且不知,這對我聯軍是有利的。來見明將軍之前,下吏獻給了鄙主一策,鄙主深以為然。”
曹操說道:“是什么計策?能讓王公贊同,一定是高明之策了?君請說於我聽。”
衛固說道:“下吏此策即是我部與明將軍所部里應外合!”
“里應外合?”
衛固說道:“當明將軍部兵已到河東郡的消息傳開后,料李樂諸賊將必會因為輕視明將軍而率部前來迎擊,而且他們還必定會令鄙主率部一同出戰。當其時也,我河東郡兵就假裝服從諸賊之令,卻值諸賊與明將軍交鋒之際,我部倒戈,明將軍趁勢擊之,則李樂諸賊敗之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