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嘆息說道“季通耿直,有一說一,倒是未做隱瞞,回來向我稟報,說楊公之所以反對,是擔心我會成為下一個董卓、李傕。楊公對季通說,昔雖洛陽、長安,董卓、李傕猶恃兵馬,欺凌朝廷,你孫豫州,我之同黨也,潁川,又我鄉梓也,如遷都到潁川,則朝廷的權威豈不更加不振,我荀鎮東豈不是更能一手遮天,操控朝廷了圣上和朝廷的公卿大臣們豈不從此以后,便要唯我鼻息是從了是以他堅決反對,不肯聽勸;并在聞季通說到趙公、韓公等對此皆表贊成后,他還甚至直言,云諸公短視。”說著,荀貞搖了搖頭,以示無奈。
孫策大怒,說道“竟疑明公以董卓、李傕比之於公明公,這楊公怕是老糊涂了吧”
“伯符,不可無禮。楊公或無識人之明,畢竟我朝之剛正老臣。”
荀貞“剛正老臣”此贊,非是虛情假意,而是真話。
觀楊彪過往之行事,的確是稱得上“剛正”兩字。
初平元年,董卓想要把朝廷從洛陽遷到長安之時,朝中百官無敢言者,而就只有時為司徒的楊彪和太尉黃瓊兩人據理力爭,堅決反對而已,兩個人都因此被董卓罷免,且若非時為司空的荀爽轉圜,使董卓怒意小解,弄不好楊彪那時還會被董卓殺掉;又李暹劫持劉協去李傕營時,又是楊彪挺身直言,斥責李暹;再后來楊彪等被郭汜扣留和郭汜議政李傕的時候,還是楊彪,兩次當面質問郭汜,尤其第二次,險為郭汜所害。
盡管楊彪反對遷都潁川,和自己的意圖相左,但對其人其行,荀貞還是相當贊賞的。
次日,孫策上表,請朝廷移駕潁川。
表入朝中,劉協令公卿大臣議之,趙溫等多表贊成,唯楊彪反對。
爭論了半天,沒有爭論出個結果來,權暫散會。
劉協知楊彪是個忠正之臣,楊彪這般激烈的反對,那么遷都潁川也許的確有很大的壞處會對朝廷不利雖是已被鐘繇說動,可至此時,劉協也不禁心思動搖,甚為猶豫犯難了,因此晚上用膳過后,伏貴妃來向他請安的時候,他就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伏貴人瞧了出來,問道“臣妾敢問陛下,是不是有什么為難之事”
諸多的嬪妃里邊,劉協最喜歡伏貴妃,也因此,前天荀貞上表,提出劉協已經元服親政,后宮不可無主,因而建議立伏貴妃為皇后時,劉協當即同意,這時聽了伏貴妃此問,劉協因也就不瞞她,便把孫策、荀貞議請遷都潁川,朝中公卿大多不反對,卻唯楊彪不同意這件事,與伏貴妃說了一遍,說完,說道“移駕潁川,確實是有好處,然而楊公是忠正的老臣,國之柱石也,他執意反對,想必也有他的道理,朕故是有點拿不定主意。”
伏貴妃說道“敢問陛下,移駕的好處都有什么”
“一則,潁川富庶,足可供養朝廷百官、駐軍等之日常飲食所需;二來,移駕潁川,有利於居中以駕馭四方;三者,有利於進討不臣。”
伏貴妃說道“進討不臣陛下,此話何意”
“孫策表中,說的是利於進討現竄入南陽的郭汜,但按鐘侍郎的說法,這個不臣實際指的是袁術、袁紹兄弟。”
伏貴妃說道“原來如此。陛下,臣妾愚昧,然以臣妾愚見,頭個好處倒也罷了,卻既然有進討不臣之利,亦即利於澄清海內,實現陛下再造漢室之志,實不知陛下為何還會躊躇”
劉協想了一個晚上,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