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表情變得嚴肅,說有大事想問荀貞的時候,荀貞就猜出來他所要問之事必然和袁術有關,很可能就是要問自己何時打算用兵進討袁術。果不其然,如他所料,蔡瑁問的正是此事。
一則,早前與劉表已經定為盟友,兩邊在江夏郡的戰事上配合得不錯;二者,將來征伐袁術的時候,需要劉表在襄陽配合;三者荀貞有前世的讀聞,知道劉表這個人的能力,對他并不是非常的忌憚,甚至可以說,沒有把他當成是自己的一個真正強敵,所以聽了蔡瑁此問,荀貞也就不在對袁術的打算上向他做隱瞞,直言回答,說道:“袁術悖逆,先是圣上召他覲見,他以腳疾為由,公然拒旨,繼而圣上又降旨給他,復召其覲見,并說如他本人不能來,可遣使代替,及令他把郭汜交給朝廷治罪,他的回表前日送達,卻仍是以腳疾為辭,且不肯遣使代來,輕視朝廷之態盡顯無疑!對命他交出郭汜此令,他也是拒不執行,包容奸賊,其之心志已然可知!德珪,這個袁公路,朝廷遲早是要討伐的,只是……,現下還不到時候。”
蔡瑁說道:“明公,瑁從襄陽來許縣的路上,沿途所經之南陽諸縣,皆有瑁之舊交好友,瑁曾尋機,見過他們中的幾人。聽說圣上已移駕到許,明公被朝廷拜為錄尚書事、車騎將軍,現統大軍,駐在潁川,瑁的這幾位好友,無不欣喜異常。明公,袁術肆虐南陽已久,民苦不堪言,如今都盼著王師能夠早日兵到南陽,討伐袁術,此民心之所向也!既已有此民心,以瑁之愚見,明公若於此際,應天命,順民意,便發兵攻南陽,而劉荊州自襄陽起兵響應,北上夾擊,破滅袁術,易如反掌也!卻不知明公為何說現在還不到時候?……”
他猜測問道,“敢問明公,可是因為找不到好的名義么?”
有道是“出師有名”,師出如果無名,不義之戰是也,士氣、民心上就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袁術畢竟是朝廷的左將軍,又沒有公然造反,則若攻之,就需得要有名義。
但荀貞說未到出兵之時,顯然非是因為此故。
要想打袁術,名義是很好找的。袁術兩次抗旨,不肯來許縣覲見劉協,就是一個很好的打他的原因;郭汜已被朝廷定性為逆賊,天子恨他入骨,袁術卻收容他,不肯把他交給朝廷治罪,藏匿奸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打他的原因,還有殘害百姓等等,也都可以做原因。
荀貞都可以想象得到,等將來討袁術的時候,檄文上能夠列出來的有理有據的袁術的罪狀,只怕不止十條。
蔡瑁說道:“若非是因為不好找到名義,那則瑁再敢問明公,可是因為擔憂於討伐袁術之時,袁本初可能會從冀州,襲擾潁川么?若是因此,以瑁愚見,明公卻是大可不必多慮。袁公路、袁本初雖為兄弟,然二人彼此不和,明公若是討伐袁公路,袁本初必不會援之。”
荀貞說道:“不然。”
“敢問明公是何高見?”
荀貞說道:“袁本初或不會助袁術,然看到我進攻南陽,他卻也應該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是有可能會犯我兗州、青州,或河南尹的。德珪,你勸我不必多慮,可也不能掉以輕心啊!”
“明公所言甚是,是瑁思慮不周。明公既有此慮,敢問明公,打算如何化解?”
荀貞說道:“兩策以應之。我已往冀州遣人,細察本初動向,此其一也;朝廷已然下旨,召劉和、閻柔、鮮於輔等入朝覲見,此其二也。”
“召劉和等覲見?明公是欲以幽州牽制袁本初!此妙策也。只是不知,劉和等或劉和等的使臣何時能到許縣?”
荀貞說道:“一個兩月內,定能至也。”
“還要一兩個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