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隊員無所謂,對于這個系統認識不足,感觸也不深刻。
但是對于老隊員來說,卻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那種賽后復盤,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賽后復盤”,哪有這么詳細,而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東西可以記。
這就是體系化科學化的好處。
清楚,清晰,運動員想要改進什么地方,有時候甚至看看數據的差距,那就已經是足夠。
“昊煥,我們看看你的這一組數據,你的身高比博爾特矮了五公分左右,但作為同樣是一米九以上的大個子,你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都和博爾特有明顯的差異。博爾特在這次決賽跑出來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分別為968和121,而你是100和111,這就說明了一點。”蘇神點了點繼續播放按鈕,上面顯示了另外一行分析,道“你的后蹬階段的后蹬腳、后蹬膝角以及你的支撐時間過長,所以會導致你的兩腿夾角和擺動腿角都弱于博爾特。”
“即便是考慮生理分割曲線,我們認為你的這方面好好修正,應該還能更快。”
“具體的辦法是,加強你的兩腿鉸剪,適當減小的后蹬角度,縮短你的支撐時間,這是我們根據你這次奧運會這么四槍百米計算出來的冠軍模型分析。”
趙昊煥看著,用手摸著下巴,直觀對比下,自己和博爾特放在一起,的確是可以在高清近景鏡頭下,看出很多毛病。而且對比以前,現在的調整,更加的細致,更加的高端。
這是運動員已經進步到了一個更高水準后的調整。
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調整某個技術動作了。
這些身體數據,每一個,可能都要被翻出來逐一對比和查看。
至于為什么用博爾特。
那還用說嘛。
因為博爾特是跑得最快的。
不僅僅是現在,在原本的時間線上,也是博爾特被無數次拉出來分析和對比。
一個人跑得最快,那么他的任何一組奔跑數據,對于科學數據模型來說,都具備吸收、分析、借鑒的意義。這也是蘇神為什么一定要給國內引入“冠軍模型理論”的原因。
不然的話,沒有一個科學數據模型理論指導,光是依靠所謂的教練員經驗總結。
實在是太陳舊了點。
用蘭迪在后世的原話就是
“我經常告訴一些教練,不要和我爭論科學問題。我現在告訴你的是全世界科學家都已經是認可的事情,你只需要照著做就可以。如果沒有訓練心理學和生物化學人體力學等等這些科學知識的整合,你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的訓練體系,這是基本常識。”
“教育本不是鼓勵種花家教練到米國去學習,因為很多知識都擺在哪里,并且全是中文的,只需要教練們去課堂上認真系統學習我覺得種花家應該讓所有教練參加科學培訓,如果不經過課堂的培訓,就不給他們畢業證書。要讓教練員們都明白,這是我的專業,我們所有上崗的教練必須是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