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圓夢”和“整齊”的概念,相信只要是種花家人都模糊感覺得到,不管是什么領域,什么事情,都有這個習慣。因此勞逸這么訓練刻苦的人,自然也不會差,他雖然動作沒有蘇神和趙昊煥那么有特點,甚至可以說在這群國際高手里面,跑動姿態不算亮眼,可是扎實樸質,卻是細心觀察可以看到的。
每一次,他幾乎每一次都可以做到手腳并用的勾腳背。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感覺這才是教科書般的技術動作。
蘭迪現在的主要工作,自然就是蘇神和趙昊煥,但隨著勞逸和張培猛也開始突破十秒,他很自然也會開始更多幫他們解決和制定分析問題。他就發現了一個事情,勞逸這個地方,實在是做得太扎實了,甚至為了扎實而扎實。
在3d的冠軍模型分析系統中,都可以看出來,四十多步,基本上每一步都是這么做的。
一般人肯定是察覺不到什么問題了,尤其是國內的教練組,基本上沒有看出這還有什么問題。
只是覺得勞逸的基本功真是扎實云云。
可就和蘭迪發現了蘇神啟動節奏不夠自然,推了一下,建議換腳改變節奏一樣。
他也從反復觀看勞逸的冠軍模型分析中,想到了一個一提出來,就十分驚人的話。
那就是
要讓勞逸跑動的時候,不要手腳一起流暢共鳴。
或者說具體點是,不需要刻意去這么做。
他在多次觀看了勞逸的比賽和訓練分析視頻后,發現了一個其余人沒有發現的點。
那就是勞逸在訓練中有好幾次跑得更好的時候,反倒是有幾處扒地勾腳背的時候,并沒有做到特別好的手腳一致。
然后蘭迪有對比了幾次,把這個告訴了勞逸,但是也告訴了他,這和現在的流行的說法有點不同,目前也沒有什么參考資料,你要自己去想一想自己做不做。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和運動員商量,而不是你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可哪里知道,勞逸當場就點頭了下來。
也許上一次冬訓要是說,都不會這么果斷,這次冬訓勞逸也感覺到了張培猛的壓力,他也開始要逼迫自己,不斷地挑戰極限和不可能了。
否則,真的可能奧運會沒有機會。
“那好,具體有哪些我和你說說看,你記著可以在訓練中一邊練一邊改”
而蘭迪不知道,這個說法在十年之后,就已經是成了他固定講學的說法之一。真的哦
就像是讓蘇神當年換起跑腳一樣,蘭迪的確是膽大心細,也敢創新和挑戰經典。
這也是他為什么可以帶出這么多優秀運動員的原因。
因為每個人的技術都是從標準技術里面,脫胎換骨調整為更加適合自己的特性化動作,這是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同,發力感感覺不同,肌肉形態等等不同所致。
因此每個人,如果是訓練到了一個高度,那就必要要經歷這種階段。
這,或許對于別人來說不好用,可是對于現在的勞逸,卻是一下子點破了。
讓他找到了自己扒地的一個更加舒服的感覺。
科學證明,如果運動員跑得自我感覺更舒服更順暢,那么出現好成績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如果自己都覺得自己跑的不舒服,很僵硬,那么大概率成績是不好的。
這是無數短跑運動員賽后采訪得到的結論,所以在勞逸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適應后,還真是感覺到了一種更好的扒地狀態。
居然自己不整齊劃一的按照規定手腳同驅,竟然還能更快一些
為什么他不知道,但是他只知道,這么做的確是更加舒服了不少。
那么,現在就是最后冬訓總結測試的時候。
能不能行,還是要在實戰里面拉出來給大家看看。
而不是自己在訓練中能跑多少。
訓練中你就算是能跑9秒,你比賽跑不出來,那都白搭。
畢竟正式比賽,才是國際田聯承認你比賽成績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