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步態疲勞自動調整。
蘇神整個人感覺自己的步伐都舒適起來。
極速在維持階段,最為困難。
尤其是對于極速前程選手來說。
前程類型百米選手通常具有較多的快肌纖維,快肌纖維收縮速度快、力量大,但耐力較差。
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運動員需要持續的能量供應來維持肌肉的快速收縮,而快肌纖維主要依賴無氧糖酵解供能,這種供能方式會產生大量乳酸,導致肌肉疲勞,限制了最大速度的維持。
百米短跑主要依賴磷酸原系統和無氧糖酵解系統供能。
前程階段,磷酸原系統快速供能,使選手能迅速達到較高速度,但磷酸原儲備有限,很快會消耗殆盡。
進入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主要依靠無氧糖酵解供能,然而該系統供能效率相對較低,且會使血液和肌肉酸堿度發生變化,影響肌肉收縮功能,增加維持最大速度的難度。
在最大速度階段,需要極高的神經沖動頻率來驅動肌肉快速收縮。
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加速階段能高效地募集運動單位,產生強大的爆發力,但隨著時間推移,神經中樞容易疲勞,神經沖動頻率下降,導致肌肉收縮力量和速度減弱,難以維持最大速度。
也就是所謂的神經沖動頻率消耗過度。
這個點消耗過度,又會引起肌肉的配合不協調。
維持最大速度需要全身肌肉高度協調配合。
難點就是:
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前段加速時,主要關注的是腿部伸肌的發力,而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不僅伸肌要持續穩定發力,屈肌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需要精確地協同工作,以保持身體平衡和高效的運動姿態。
對于前程選手來說,這種復雜的肌肉協調控制在最大速度階段更具挑戰性,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不協調,就會影響速度的維持。
這時候又會引起心血管系統的應激反應。
在百米短跑中,前程類型選手憑借強大的爆發力在短時間內達到高速狀態,這對心血管系統形成巨大沖擊。
當進入最大速度維持階段時,心率迅速攀升至極限水平,可達200次/分鐘左右,心臟需以極高頻率和收縮強度向肌肉輸送氧氣。然而,受限于心肺功能儲備,血液氧合效率開始下降,即使呼吸頻率大幅增加,可達50-60次/分鐘,仍難以滿足肌肉的耗氧需求。
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肌肉組織的氧分壓可降至靜息狀態的1/3以下,導致有氧代謝通路受限,無氧代謝比例進一步上升,加速疲勞積累。
同時,血液流變學特性發生改變。運動初期的快速加速使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流向運動肌群,導致內臟器官相對缺血。
隨著疲勞加劇,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環阻力上升,心臟泵血負擔加重。
這種心血管系統的應激反應會觸發身體的代償機制,如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釋放腎上腺素等激素維持心率和血壓,但也會導致血管收縮,進一步影響肌肉的血液灌注,限制最大速度的持續維持。
這樣一來,代謝產物積累與內環境也會紊亂。
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無機磷酸鹽和氫離子,進一步加劇內環境紊亂。
pi的積累會與atp競爭結合位點,影響肌肉的能量代謝。
h+則會與肌細胞內的緩沖物質結合,消耗緩沖能力,破壞酸堿平衡。
前程類型選手由于前期加速消耗大量能量,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代謝產物積累速度更快,內環境紊亂程度更嚴重,對運動表現產生顯著負面影響。
這樣一來。
運動員的步幅-步頻關系的就會——失衡。
這就是之前所謂前程選手為什么難以破局的要點。
隨便看幾個人前程選手,比如國內的文勇毅就是典型,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加速階段通常采用大步幅、高步頻策略快速提升速度。
但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空氣阻力與肌肉疲勞的雙重作用打破了這種平衡。
隨著速度增加,空氣阻力呈指數級增長,據計算,當速度達到10/s時,空氣阻力可消耗運動員約30%的輸出功率。
為維持大步幅,選手需額外消耗大量能量克服阻力,而疲勞的肌肉難以提供足夠動力,導致步幅逐漸減小。
所以你經常可以看見,前程選手一旦過了極速區就會逐漸的發力,從視覺效果上看,步幅出現明顯的降低。
如果你覺得國內太片面,也可以看看世界級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