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格林或者科爾曼,他們都是上個時代和下個時代最有代表的極致前程選手。
格林在選擇極致前程爆發的時候,后半程也必然會出現問題。
最主要的要素就是——高步頻也難以持續。
這個問題也同樣出現在科爾曼身上。
當肌肉疲勞時,下肢擺動的角速度會下降15%-20%,步頻相應降低。
步幅和步頻的下降使選手無法維持有效的前進動力,速度隨之衰減。
此外,前程選手在訓練中往往更注重起跑和加速階段的步幅-步頻優化,對最大速度維持階段的技術調整缺乏針對性訓練,難以在疲勞狀態下及時調整運動模式。
即便你是精英級別的運動員。
到了他們兩個的這種級別。
也很難避免這個問題。
甚至即便是你做了調整。
像是格林這種類型,明明能夠前后兼顧。
擁有分段的能力。
但是卻因為沒有辦法兼顧。
只能讓自己卡在一個點上。
沒有辦法再突破。
不然以他在好一些分段曾經跑出歷史極致的能力。
本該跑得更快才對。
因此格林經常在不同的場合似乎自己如果身在這個時代身體健康的話可以跑到更快甚至能夠硬剛博爾特。你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夸大其詞,但細細研究了他的比賽和他的跑步動態模型,你會發現其實他說的很多話……
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但是格林有一個地方是沒有辦法攻克的。
他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背后當年也是最強大的美國運動科學實驗室。
集中了當時最強最先進的運動科技水平。
因此即便是他作為極致前程選手。
卻沒有辦法突破這個界限。
不僅僅是步幅和步頻會容易出現失衡,怎么都難以平衡維持。即便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比賽經驗強行進行了一波整合……
還是有一個點沒有辦法避免。
那就是。
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發力模式的改變。
因為疲勞會導致關節活動度和肌肉發力模式發生顯著改變。
就像是在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髖關節伸展幅度可減少10°-15°,膝關節屈曲角度增大,踝關節背屈程度降低,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蹬地效果和能量傳遞效率。
例如,當你到了極速維持的階段,因為疲勞開始大量累積,髖關節伸展不足會縮短蹬地距離,降低推進力。
同一時間,踝關節背屈受限則削弱了前腳掌的扒地動作,影響步頻和速度維持。
最難搞的一個點就是——
肌肉發力模式也從高效的協調收縮轉變為代償性收縮!
這就很難解開了。
原本由臀大肌、股四頭肌等主要肌群主導的發力過程,逐漸依賴小腿肌群和腰部肌群進行代償。
這種代償性發力不僅效率低下,還會導致身體姿態失衡,增加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