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目前還是在第三,只是與后面的選手差距依然不大。
孔令薇在彎道跑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和節奏。
她的身體向內傾斜,手臂和腿部的配合更加默契,她的速度也有所提升,逐漸縮小了與袁奇奇的差距。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她并沒有放棄。
論肌肉力量。
她不如袁奇奇。
這一點她不是不明白。
所以她努力控制著自己的身體,保持著前進的動力。
只等自己彎道上逐漸找到狀態。
讓人意外的還是姜蘭。
作為傳統系的200米現役第一。
姜蘭在彎道跑中,技術發揮得很穩定。
你可以說她技術不怎么樣,有一些陳舊。
但是這些陳舊的技術,她依然發揮得很穩定。
并沒有,因為比賽緊張就脫節。
國內的運動員強度一上去就容易技術脫節的情況。
在她這里并沒有太出現。
這說明她平常的訓練還是很用功和刻苦。
她的身體傾斜角度合適。
步幅和步頻都保持得很好。
砰砰砰砰砰。
姜蘭在彎道上繼續保持著自己的位置,與前面的選手競爭激烈。
她知道自己發力不是現在。
現在是隱忍,保存體能即可。
另外一個傳統系選手朱亞運在彎道跑時,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她的身體協調性有所提高,在彎道上的速度也有所加快,她也在努力追趕著前面的選手。
只是……
跑起來的感覺很一般。
可能是由于緊張。
她做的遠沒有姜蘭那么好。
砰砰砰砰砰。
彎道途中跑。
進入彎道的力學調整。
當選手切入半徑36.5米的彎道時,向心力公式f=v/r開始主導技術動作。
陳娟,1.77.8米,65kg,在30米處速度達9.2/s,需承受約120n的離心力。
她通過增大送髖幅度,髖關節轉動角速度比直道高15°/秒,使支撐腿著地瞬間膝關節內扣8°,配合左臂小幅度快擺,擺幅45°,頻率5.2次/秒,抵消橫向力矩。
這些細節,傳統系的教練就不可能教得出來。
不是她們不想教,只是她們沒有辦法做得這么精準精確甚至詳細到每一個技術細節應該做到多少度的指導。
和理論意見。
這在未來的競技中是常態。
但是在現在國內的運動員教練當中卻還是兩眼一抹黑。
她們連基本的儀器都不會使用。
連高科技的東西都沒聽過。
更不要說根據這些來安排訓練計劃。
來調整運動員的訓練模式以及技術改動了。
韋勇麗,1.68米,56kg,因身高優勢,重心軌跡半徑比陳娟小0.1米,離心力增加5%。
因為不是曲臂起跑,她采用內貼道的策略,身體內傾角度達22°,但過度內傾導致右腿后蹬角增大至55°,大于理想值50°。
這就讓她每步損失0.05推進力。
不過技術這東西。
你很難做完美。
理論上的東西。
也只存在于理論上。
盡可能做好就夠了。
砰砰砰砰砰。
極速爆發。
陳娟毫不猶豫爆發,韋勇麗也跟著爆發,姜蘭只能看著。
這一點是真的憋屈。
為什么自己就在彎道上爆發不起來呢。
極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