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給自己的身體進行休整。
這其實做的對。
沒有這樣合理的運作,身體什么時候上強度什么時候不上強度,如果這都分不清楚,那就沒有加特林后面的連續爆發。
也沒有2015年的高潮。
但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
會有某幾年。
比如說休整的這段時間。
他不可能在擁有之前的頂峰狀態。
比如說……
現在。
加特林歷史上今年就沒打開過9.85。
這成績在原本的時間線上也許還可以。
但是放在現在這個時間線上。
就顯得不夠看。
因為這時代,光是能夠打開9.70的就有6個。
能夠打開9秒90的。
更是比。
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多。
加特林這個。
強度不夠了。
即便是他的最后技術也施展的不錯。
上半身保持著15度左右的前傾角度,這個角度既能減少空氣阻力,又能維持身體平衡。
肩膀處控制得也極好,左右晃動幅度極小,幾乎保持在同一平面。
張培猛。
一直都是優勢。
只是大小問題。
支撐腿蹬地,膝關節彎曲角度為110度。
小腿與地面夾角4度。
這種角度能夠將蹬地力量的78%轉化為水平向前的推進力。
雙臂快速擺動,前擺高度超過肩部,后擺時手肘幾乎觸及腰部,擺臂頻率達到每秒3.8次,與步伐形成完美配合。
就是重心控制。
還是不夠好。
當然也可能是前面做的太好。
消耗太多。
現在張培猛自己還沒有消化于這種消耗的能力,還需要更多的經驗。
頭部與軀干并不處于同一直線。
這樣就會讓身體過度晃動。
造成額外能量損耗。
不過這是精益求精。
力圖完美的表現。
事實上就沒有幾個人能在一場比賽里面做到完美。
因此只要盡可能去做好就行。
如果不能顧及所有的方面,那盡可能照顧更多的方面就夠了。
這一點張培猛又不是新手了,他很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
沒什么好糾結。
一個點做不好就做下一點。
多做好幾個點。
你糾結一個點,要有用的多。
今年他的心態也在進化。
也不知道是不是更成熟了。
還是他也感覺到了自己職業生涯可能時日無多。
這種感覺。
讓他對于整個比賽都有著不同于以往賽季的企圖。
本來這場比賽張培猛覺得自己想要拿下第一恐怕不容易。
加特林畢竟還是名聲更大。
但是呢?
現在事實證明了。
名氣大不一定有用。
不一定就戰勝不了。
只見沖刺區張培猛同時加大擺臂幅度,帶動肩胛骨后縮。
這使得使上半身前傾角度增至20度。
此時,他的踝關節蹬伸力量達到峰值780n。
小腿三頭肌與跟腱形成的生物彈簧系統。
盡可能來提升自己的蹬地效率。
加特林強行沖擊。
在后面緊追不舍。
沒想到到了80米都還沒有追上。
這到時候飛機票的錢都不夠啊。
當然這是個玩笑話,可第1名和第2名的獎金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說第一能有幾十萬美刀。
那么第二就只剩下了一半都沒有。
現在大賽自己露不了臉,難道小賽打打野也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