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長配比變成了1.6米、1.65米、1.7米。
確保以右腳踏上起跨點。
第一個欄攻欄。
起跨時,他的身體重心高度比牙買加的萊利要高出5厘米。
這種更高的重心位置雖然犧牲了部分過欄速度。
但也能有效降低碰欄風險。
體現了他“先求穩再求快”的比賽策略。
到底是主場作戰。
又突然間折了梅里特以及帕吉門特。
這兩個實力名氣比他強的選手。
那這在他看起來。
又何嘗不是自己的機會?
在競技場上。
膽子大的人。
從來都不缺少。
躁動的心瞬間就讓舒本科夫。
整個人都被調動起來。
在謝文君旁邊的是奧利弗。
他這次反應中規中矩,只有0.1。
但是這對于他來說也夠用。
奧利弗在巔峰期的時候屬于純粹的身體素質暴力流。
要不然之前劉祥他的田徑迷不會戲稱奧利弗叫做“肌肉棒子”。
一方面是說他的技術不夠好,一方面也是變相承認,他的身體素質的確夠強。
在短跨運動員里面夠變態。
不過這些年因為低谷和身體狀態和年紀的上升,也進行了調整。
如果說在此之前開個玩笑,10個欄要帶倒8個。
那么現在他帶倒的欄會越來越少。
第四道的大衛·奧利弗站在起跑器前,這位已經三十多歲的美國跨欄傳奇將手撐在跑道上,布滿老繭的掌心與塑膠表面緊密貼合。
他已經參加過很多比賽了,但每次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發揮好。
各種焦躁以及大賽發揮失衡之前就是用來形容他。
但現在。
他的主要對手都沒有了。
這一次能威脅自己的幾個人,也都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進入決賽。
大衛.奧利弗。
自己可能也感覺到。
這可能就是。
自己職業生涯最好的一次機會。
最后一次到世界冠軍的機會。
可能也是唯一一次機會了。
畢竟。
他的年紀也漸漸增加。
個人能力正在下滑,這一點他自己可以清晰感覺到。
所以他必須抓住最后的奪冠窗口期。
不然很有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打開12秒90卻根本沒有大賽金牌的人。
這樣的說法,奧利弗已經聽了太多年。
他想要在這一場比賽做出改變。
作為征戰賽場十余年的老將,奧利弗以前可能是年少輕狂,各種暴力,但是現在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后,他開始深知在110米欄的較量中,起跑不僅是速度的比拼。
更是對技術細節與經驗沉淀的終極考驗。
面對年輕選手們追求極致爆發力的激進策略,他反而在這里變成了沉穩的老將。
奧利弗的起跑器設置打破常規,前起跑器距起跑線1.45米。
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1.2米。
這種非對稱布局源于他對自身肢體長度和發力習慣的深度分析。
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原理,更靠前的前起跑器能使他在蹬伸時獲得更大的水平分力,而后起跑器相對緊湊的間距,則便于他在啟動瞬間快速轉換重心。
只見他特意將起跑器與跑道中線呈3°夾角。
這個微小的角度調整,能夠在蹬地時引導身體自然向內側傾斜,減少橫向位移帶來的速度損耗。
奧利弗現在也越來越科學化。
和以前的蠻牛奧利弗相比。
現在更像是一頭有經驗豐富智慧的老牛。
發令槍響的瞬間,奧利弗0.1秒的反應時間在所有選手中并不突出,但他的啟動策略卻暗藏玄機。
前兩步他采用“延遲加速”戰術,步長分別控制在1.25米和1.3米,顯著短于自己年輕的爆發式起跑。
這種看似保守的選擇,實則是基于對肌肉收縮特性的深刻理解——通過延長前兩步的蹬地時間。
達0.28秒,比自己年輕時候多出0.03秒。
這樣他就能夠激活更多慢肌纖維。
在保證啟動穩定性的同時,避免快肌纖維過早疲勞。
之所以這么做,也是他自己到了一個年紀越來越大的極限邊緣。
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