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左右臂的擺動節奏完全合上了步頻,沒有一點多余的動作。
腳著地和離地的瞬間,從“碾地”到“彈起”的轉換快得幾乎看不到停頓,像是腳和跑道之間有根彈簧,一壓就彈。
整個過程沒有“卡頓”——從傾斜到發力,再到收力,每個動作都像水流過石頭,順著彎道的弧度走,該擰的時候擰得徹底,該收的時候收得利落,連帶著身體周圍的風都像是被他“卷”著往前跑,沒有一點多余的攪動。
現實驗這里就少了這樣的流暢感,而且過去的時候身體的波動程度更大。
如果放慢動作來看,你就會發現他的卡頓現象會更加嚴重。
那毫無疑問,卡頓會影響整個速度的發展。
所以從這里開始。
沃倫.威爾開始漸漸的頂住了被拉開的頹勢。
下彎道的時候。
更是一點一點的縮短了兩個人之間的差距。
畢竟人家還是有實力的人,畢家人家也是今年原本的銀牌。
沒點水平能行嗎?
他要是不在明年跟腱撕裂,估計還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最后能不能給博爾特造成一定的威脅都不好說過呢。
畢竟博爾特比他年紀大,下滑的時候萬一能夠偷一枚金牌呢?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下彎刀的時候,已經分成了明顯的兩個集團。
第1集團就是博爾特和布雷克。
第2集團就是謝正業和沃倫.威爾。
第3集團也漸漸開始浮現。
美國選手米切爾在彎道上掉隊。
漸漸只能成為第3集團的領跑。
而且看他這個情況。
怕是很難追上去了。
按理來說,他今年的狀態也不止于此。
甚至在半決賽還打開了20秒。
明顯還有余力。
可惜比賽中就是這樣。你有沒有余力,有沒有更強的硬實力,和你在比賽中能發揮出來多少沒有一個很直接的關系。
甚至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發揮。
那發揮不出來。
你就跑不過這些人。
即便這些人原本實力可能不如你,你也一樣會輸。
彎道進直道。
這個時候觀眾的注意力都已經被前面吸引走了。
沒剩下多少給后面。
或者直接說明白點,就沒剩下給后面。
連蘇神都被博爾特展現了超級姿態吸引。
更不要說其余人。
因此現場的歡呼聲和第2集團的斗法。
幾乎可以說沒有關系。
切進直道。
謝正業的身體先一步回正。
軀干不再向內傾,腰背挺直,核心肌群收得很緊,讓上半身成了一個穩定的支點。他的擺臂立刻換了節奏,左右臂不再有彎道時的幅度差,擺動軌跡貼著身體兩側,前后幅度均勻,肘部角度穩定,每一次擺動都帶著明顯的發力感,不是隨意的晃動,而是通過擺臂帶動軀干輕微轉動,把力量順到腿部。
沃倫威爾此時還帶著一點彎道的慣性。
身體回正的速度稍慢,但這讓他的步長有了優勢。他的送髖動作很突出,每一步邁出時,髖關節向前頂出的幅度很大,帶動大腿前擺得更遠,落地時腳掌外側先接觸地面,然后迅速過渡到全掌,蹬地時腿部伸展得很充分,從髖到踝形成一條直線,把力量完全釋放到跑道上。
120米130米。
謝正業的步頻開始加快,落地時腳掌接觸地面的時間很短,前腳剛著地,后腳就已經蹬伸發力,整個下肢像一套精密的聯動裝置,蹬地、回收、前擺銜接得沒有間隙。
落地時膝蓋的緩沖很小,更多是借助踝關節的彈性快速過渡,小腿肌肉在蹬地瞬間繃緊,隨后迅速放松,讓步伐顯得緊湊而有彈性,每一步都扎實地向前遞進。
這里體現出他今年身體素質的答案幅度提高,成年之后每一年的身體變化,以及對于身體素質的提升才是最容易看出來的東西。
又因為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身體素質的發育,讓原本很難搞定的技術動作都開始漸漸變的,可以掌控。
下一個十米。
第二個10米,謝正業的步頻又提了半分。他的肩膀不再像剛開始那樣緊繃,擺臂時帶了點自然的彈性,前擺時拳頭擦著胸前過,后擺時手臂貼著身體后側甩,每一次擺動都像在給身體“助推”。
落地時,他的膝蓋微微彎曲緩沖,隨即快速蹬伸,腳踝的跖屈幅度比上一段更明顯,腳掌蹬地的瞬間能看到鞋底與跑道的摩擦痕跡,每一步都像往前進了一個扎實的突進。
沃倫威爾的步長還在延續,但他開始調整擺臂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