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棒交接。
3米外就是交接區。
第二棒張培猛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成165度,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與勞逸遞棒的軌跡形成一道“斜向下”的技術軸線。
這是我國田徑隊打磨的“改良版下壓式交接”,比傳統下壓式減少了0.1秒的交接耗時,更讓“穩”與“快”在技術細節里找到了平衡。
勞逸下彎道時的速度比卡特慢0.3米/秒,但他的核心任務不是追速度,而是為交接鋪就“無波動的節奏基底”。
傳統下壓式交接最怕“遞棒人節奏亂”——棒體角度偏移1度就可能導致接棒手“抓空”。
而勞逸需要在2.5秒內完成“身體回正+步頻鎖定+握棒調整”的三重準備。
每一步都藏著蘇神的技術改造思路。
彎道跑時勞逸的軀干與地面呈55度傾斜,左肩比右肩低8厘米,這種姿態靠左側腹斜肌與背闊肌的協同收縮維持。
進入下彎道后,他沒有像卡特那樣“三步回正”,而是用更保守的“四步調整法”。
第一步左側腹斜肌收縮力度減弱10%,左肩僅抬高2厘米。
比傳統下壓的調整幅度小一半,避免重心突然晃動。
第二步右側腹直肌輕微收縮,像“拉拽右肩”一樣輔助軀干回正,傾斜角度降至54度。
第三步雙側豎脊肌同時發力,從脊柱兩側向上提拉軀干,傾斜度穩定在53度。
第四步核心肌群整體收緊,最終在踏入交接區前將傾斜度控制在52度。
高速攝像機顯示,他的骨盆水平偏差始終沒超過2度,比2011年大邱世錦賽時的自己小了3度——這得益于“核心分層發力”技術。
淺層腹直肌負責固定軀干姿態,深層腹橫肌像“腰帶”一樣包裹內臟,減少身體側向晃動。
這種“慢回正”策略雖讓速度損失了0.05米/秒,卻讓棒體與地面的夾角穩定在45度,為后續遞棒的角度控制埋下伏筆。
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核心的穩定是。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軀干回正的“核心協同發力”。
這一點對于勞逸來說完全沒問題。
二沙島除了蘇神,他的核心就是最好的。
沒有之一。
因此他做這樣的改良最為合適。
都到了這個地步,肯定是每一個人的技術改動都要重新做詳細化的設計,畢竟你已經不是和亞洲的隊伍在這pk,你是和世界最頂尖的隊伍pk,而且你要保持世界紀錄。
這都是應該做的事情。
上面這些做到后,就可以避開傳統下壓式交接要求遞棒人步頻波動不超過0.03步/秒這一步。
勞逸做到了0.03步/秒的極致穩定。
秘訣藏在“腳跟落地時間”里。
彎道時腳跟落地后0.05秒才完成全掌支撐,下彎道時將這個時間延長至0.06秒。
通過增加支撐時間緩沖地面反作用力,讓每一步的蹬地節奏更均勻。
同時縮短的2厘米的步長。
來自“小腿蹬伸幅度的收窄”。
膝關節伸展角度從直道時的170度減至168度。
避免步長過大導致落地時“身體前傾過度”。
每步的間隔時間穩定在0.2秒,這種“像節拍器一樣”規律。
讓張培猛可以更加精準確定位置。
然后就是握著棒方式的改良。
傳統下壓式交接中,遞棒人全程“全掌握棒”。
四指并攏握棒,拇指壓在上方。
但蘇神這里做了個關鍵調整。
讓第一棒勞逸進入下彎道后,悄悄松開了無名指和小指,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棒體中段。
握點比傳統方式后移了3厘米。
這個改動有兩個作用:
一是減少手部肌肉的發力負擔,避免長時間握棒導致手指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