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讓棒體前端更“靈活”,遞出時能隨手腕動作微調角度。
普通人這么做當然很冒險,但是勞逸作為從08年開始一直穩定的第一棒。
蘇神對他有這個自信。
這個風險和勞逸說過,人家也是點頭答應下來,然后穩穩的把這個技術給消化掉。
對于勞逸來說,復雜的技術可能領悟能力不那么充足,畢竟這個東西需要牽涉到你的領悟天賦,但是簡單一些的東西,他卻能夠通過不斷扎實甚至是枯燥的訓練將其掌握。
因此這種掰開了,揉碎了,一口口喂給他的知識點。
就是最對勞逸胃口的方式。
只見此時他的右手腕向內旋轉3度。
棒體前端比后端低4厘米。
這個“刻意的傾斜”是為了契合張培猛“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
傳統下壓式棒體是水平的,接棒時需要接棒手“主動向下扣”,而改良后棒體本身就帶斜度,能直接“滑入”接棒手的掌心。
甚至隊醫后來檢查他的右手時發現,食指指尖有塊老繭——
這是反復練習“三指握棒”磨出來的。
也是技術改良的“物理印記”。
這足以證明勞逸在這里有多么的苦練不輟。
張培猛起身預跑區,沒有像牙買加隊的布雷克那樣“指尖顫動感知節奏”,而是雙手扶膝做了兩次“半蹲預啟動”。
這是他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肌肉激活方式。
也能夠更加的激活他這一塊的本體感受器。
傳統下壓式交接中,接棒人的“啟動早0.05秒就可能撞棒”,而張培猛需要在1秒內完成“時機判斷+手型固定+步頻匹配”的準備。
他的每個動作都對應著勞逸的節奏。
像“齒輪咬合”精準才行。
畢竟現在的隊伍是歷史上最強的接力隊。
起碼是純跑動硬實力最強的。
其次,現在也不是面對洲際比賽,甚至是普通的奪牌。
現在要做的是守護世界紀錄。
那自然要做到這種程度。
也值得做到這種程度。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張培猛這里給自己設置了一個雙啟動的暗號。
一是“視覺信號”——盯著交接區10米線的前端,當勞逸的左腳尖踩過線的瞬間,啟動的“預備指令”就已發出。
二是“觸覺信號”——他的右手食指貼在褲子側縫上,當聽到勞逸的腳步聲從“單聲”變成“連續聲”時,意味著兩人距離縮至5米!
這個時候只需要左腿股四頭肌突然收縮。
完成啟動第一步。
就能比較流暢的控制節奏,配合勞逸的交接。
這種“視覺為主、聽覺為輔”的判斷方式,比單純靠聽覺更適合張培猛。
去年冬訓訓練時,教練組曾做過測試:
張培猛靠視覺啟動的時機誤差僅0.2秒,靠聽覺則有0.5秒,于是最終定下了“看線+聽聲”的雙保險策略。
他啟動時的預跑步長嚴格控制在0.65米,比自己正常起跑步長縮短。
小步幅能讓他在一秒內調整位置。
避免因勞逸節奏微調導致“接棒距離偏差”。
砰砰砰砰砰。
隨著勞逸靠近。
這時候交接的接,也要做好準備。
你要知道交接本來就是兩個動作,而不是一個動作。
是需要兩個人完成的。
勞逸即便是把交這個動作做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