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接這個動作做的不好。
那也不行。
因此這里張培猛采取——接棒手型的“主動迎棒設計”。
傳統下壓式接棒手是“掌心朝下、手指伸直”,幾乎是“被動等棒落進來”,而蘇神對于張培猛的手型做了關鍵改良。
讓他的右手腕向上翻起5度,讓掌心形成一個“微凹的弧度”。
就像托著一個無形的“凹槽”,棒體落入時能被“卡住”而非單純“壓住”。
同時他的手指不是完全伸直,而是微微彎曲3度,拇指與食指形成一個“60度的夾角”,剛好能卡住棒體的中段。
這個手型是針對2012年之前改良——
當時張培猛總因“接棒時棒體滑動”浪費時間,蘇神蘭迪用3d建模分析發現:
采取下壓傳統手型張培猛與棒體的接觸面積僅60%。
而“微凹手型”能增至85%。
后來他們用橡膠棒反復練習。
閉著眼讓隊友遞棒,只靠手指觸感調整手型,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現在張培猛即使不看,也能靠掌心的觸感判斷棒體是否“落對位置”。
這是微小的優化,但用在極致的比賽對抗里面卻相當的有用。
都到了這個地步,那就是分秒必爭,說錯了,應該是0.01秒都得爭。
步頻方面,為了匹配后面的勞逸。
張培猛縮小了自己的步頻。
因為他的步頻本身就比勞逸要大。
這樣可以更好的對接。
他的辦法是“縮短支撐時間”。
啟動第一步支撐時間0.12秒。
第二步減至0.11秒。
第三步0.1秒……
通過“每步快一點點”的方式延緩步頻快速提升。
造成和后面第一棒交接的不流暢。
同時他的身體微微前傾4度,比正常啟動時的前傾幅度大2度。
這種“主動前傾”能讓張培猛右手更自然地向后伸展,避免手臂因“刻意后伸”導致的肌肉緊張。
砰砰砰砰砰。
當兩人距離縮至1.5米時。
張培猛的右手已穩定在“165度后伸”的位置——
這個角度比傳統下壓式小5度。
手臂更貼近身體。
減少了被風干擾的可能。
也讓棒體的“滑行路徑”更短。
你要知道,雖然接力比賽里面不標風速但這可不代表沒有風速。
因此該做的抗風干擾還是得做。
在極致的速度下,連風速的干擾都得考慮進去,畢竟你交接的速度這么快,一點點都不對,都會引起不良連鎖反應。
“交接一定要做好!”
楊劍緊張盯著。
雖然知道這個隊伍已經身經百戰。
經歷過各種場面的考驗。
但是每次到了這種階段還是會緊張。
沒辦法,誰叫這是咱們自己的國家隊呢。
只要是正兒八經的國人。
沒有人看這部內心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