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斯塔·卡特的指尖與尤罕·布雷克的掌心完成那記0.05秒的觸接時。
盧日尼基體育場的空氣仿佛被瞬間撕裂。
布雷克右手腕向內旋的弧度還未收盡,左肩已帶著軀干向前傾出——這不是普通的接棒后加速,而是一個將“高速維持天賦“刻進肌肉記憶的運動員。
作為200米后程歷史第一的跑者,他的第二棒從啟動到交棒的這不到十秒里,每一塊肌肉的收縮、每一次關節的轉動,都在詮釋“高速下的穩定“如何成為碾壓對手的終極武器。
因為接力的改善,讓布雷克感覺自己……
加速從未這么順暢過。
布雷克接棒時的身體姿態,藏著他與之前自己最本質的差距,
不是“接完再加速“,而是“加速中接棒“。
當卡特的棒體觸到他掌心時,他的右肩沒有因后伸接棒而外擴,反而借著左臂前擺的慣性向內收緊——
這是背闊肌與菱形肌在同步發力。背闊肌像一張繃緊的網,從肩胛骨向脊椎拉扯,把接棒時手臂后伸產生的“側拽力“轉化為向前的動能;菱形肌則在肩胛骨內側輕微收縮,讓肩部始終保持“含而不張“的姿態,避免軀干因單側用力而側傾。
此時他的軀干與地面夾角穩定在58度,比接棒前僅小了2度,這種近乎無波動的姿態延續性,讓核心肌群不用突然調整發力方向。
腹直肌仍保持著70%的收縮力度。
像一條繃緊的腰帶固定著骨盆。
而腹斜肌則隨著擺臂做細微的交替收縮,每一次左臂前擺時左側腹斜肌收縮幅度增加5%,剛好抵消右臂回收時的輕微失衡。
下肢的銜接更見天賦。
接棒瞬間他的左腳正處于落地緩沖階段,前腳掌扒地的力度沒有因接棒動作減弱分毫——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像被壓縮的彈簧,在腳掌接觸地面的0.1秒內完成“收縮-回彈“的轉換。
更關鍵的是股四頭肌的狀態。
之前接棒時會因注意力集中在手部。
導致大腿前側肌肉短暫松弛,步頻會掉0.2步/秒,而現在布雷克的股四頭肌肌電信號顯示,接棒瞬間其激活度仍維持在90%的高位。
這種“全身肌肉無死角激活“的能力,讓他接棒后第一步的蹬地力度與接棒前毫無差別,步長從預跑0.7米向1.0米過渡時,膝關節彎曲角度從130度增至140度的過程流暢得像流水——
沒有絲毫卡頓。
就像他的身體早已知道下一步該如何發力。
再加上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此時呼吸節奏。
接棒前3秒他始終保持“兩步一呼、兩步一吸“的頻率,接棒瞬間恰逢呼氣的末尾,他沒有急著吸氣,而是借著軀干前傾的慣性再憋半秒,等左腳第二次落地時才勻速吸氣——
這個細節讓橫膈膜保持穩定的收縮狀態,避免了急促呼吸導致的胸腔起伏對核心穩定性的干擾。
這種“呼吸與動作的綁定“,是他能在高速中保持身體剛性的隱形密碼。
這種啟動的感覺是之前完全沒有過的,因為以前的那種交接方式根本就不允許他有這么順暢的接力啟動感。
都是明顯的卡頓之后。
再次開始提速。
這才是布雷克人生中第一次在大賽的決賽里面感覺到。
啟動這么的順暢。
原本他對于這種接力的集訓也沒有什么期待,畢竟之前也沒這么做過,訓練的過程中還有各種的細節要去記,實屬有些麻煩。
關鍵是一個人不能左右戰局的感覺。
很是難受。
別說他不習慣,其實所有的牙買加選手都不習慣。
或者說所有的牙美選手也都不怎么習慣。
但是一通練習下來。
直到現在他才感覺到。
有所不同。
接棒后2秒內,布雷克要完成從“過渡速度“到“途中跑速度“的跨越,這期間最考驗的不是爆發力,而是如何讓步頻與步長在提速中找到不浪費一絲力氣的平衡點——
這正是他200米后程天賦的核心:別人提速靠“猛加步頻“或“硬拉步長“,他是靠“精準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