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特啟動前,右肩比左肩低2厘米,這是他獨有的“預備姿態”。
背闊肌和菱形肌提前收縮,把接棒手的位置固定在“后上方175度”。
即便是去年時他的接棒手位置,都是隨心情變,有時高有時低,布雷克得跟著調整遞棒軌跡。
現在他的右手像被“焊”在了固定位置。
肘部彎曲160度,前臂與地面平行,掌心形成一個“凹陷的接棒槽”。
專門能匹配立棒式的交接。
這種“肌肉記憶預激活”讓他啟動后手臂不用再動。
以前啟動時手臂會隨身體晃動,接棒前得花時間找回位置。
現在從啟動到接棒,右手的位移不超過5厘米,布雷克的遞棒軌跡能完全“嵌入”他的接棒槽。
雖然對比那種高強度高精準的接力技術還是不算特別好,但這對于原本的博爾特來說已經改善很大。
并且還是那句話,克服了需要交接換手的尷尬。
就光這兩點的改善。
米爾斯就足夠保證博爾特跑得更快。
砰砰砰砰砰。
交接瞬間。
隨著兩個人越來越近。
當布雷克的指尖距博爾特掌心還有10厘米時,棒體前端已經微微向上翹起。
這個角度是兩人磨合了200次才找到的“黃金角度”。
0.2秒后棒體完成傳遞,整個過程沒有一絲碰撞聲,像以前經常出現交接棒的碰撞,甚至因為后面和前面交接的脫節影響啟動。
現在幾乎沒了。
雖然也沒有什么可值得稱道,200次也不算多,但還是那句話,他們之前的起點太低了。
既然之前起點低,那么再隨便的規范化一下,稍微努力努力確定正確的訓練模式。
就很容易讓他們達到及格的分數線。
這就是米爾斯立棒式交接的核心。
以前是“布雷克把棒塞給博爾特”。
現在是“棒體順著兩人的發力軌跡‘流’過去”。
砰砰砰砰砰。
棒體做“弧形過渡軌跡”。
布雷克遞棒時沒直著送,而是讓右臂先向內收再向前伸,形成一個“半徑15厘米的弧形軌跡”。
這個弧形是為了“匹配博爾特的移動方向”。
博爾特之前接力啟動后,向前跑,若棒體直線傳遞,會與博爾特的接棒手形成“橫向速度差”。
弧形軌跡能讓棒體前端“追著”博爾特的手移動,兩者的相對速度差從0.5米/秒減到0.1米/秒。
去年時他用直線隨意遞棒,博爾特的手就不得不向內側移2厘米去接。
最后導致接棒后右臂回收時撞了微微碰了一下身體。
這次棒體順著博爾特的手移動。
他接棒時掌心幾乎沒動,手臂自然向后收,連指尖的肌肉都沒出現多余震顫。
感覺就是一個字……
真舒服。
這就是米爾斯設計“弧形過渡軌跡”交接二三棒的好處。
只要能讓博爾特接棒更舒服。
就夠了。
只要能讓他不做無謂的換手。
就夠了。
至于具體能節約多少時間,不需要那么精益求精,反正比以前快。
就夠了。
在布雷克即將跑到位置的時候。
一把伸出交接棒。
兩個人在運動中開始進行交接。
棒體接觸博爾特掌心的瞬間。
兩人的手指同時產生“壓力感知”。
布雷克的食指能感覺到博爾特拇指施加的握力——這個力度是他們約定的“接穩信號”,收到信號后他的指尖立刻放松,但不是“完全松開”,而是保持著一點點輕微推力。
這是為了把棒體向前“送”0.5厘米。
這么做可以讓博爾特在感受到棒體前端觸到掌心時,還能讓自己拇指和食指同時收縮,握力增加,減少失誤。
兩個人在起步之后。
等布雷克的指尖完全離開后,博爾特才把剩余手指扣緊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