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十三年,新城之戰得新城。
秦昭王十四年,伊闕之戰拔五城。
十五年攻魏,取六十一城。
十六年攻占垣城。
二十一年,攻趙,得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五城。
二十九年,再攻楚,占郢,平定巫、黔中郡,兩郡至少應有十城。
三十四年,攻魏,拔華陽。
四十三年,攻韓陘城,拔五城。
白起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
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后世鮮有能比者!
何謂戰國,就是戰爭,政治等國家大事都發生在春季和秋季!
白起在冬天奇襲魏國河內,開創冬戰先例。
這也是華夏軍事史上第一次運用步兵大規模攻城戰。
…………
“佩服,不得不佩服。”
“白起此人,實在太猛。”
“如果白起在朕的手中,攻打高句麗會不會輕輕松松?”
“朕打不下高句麗,李世民的兒子竟然將高句麗滅亡了!”
“朕很不爽,要是朕能將高句麗滅掉,那么歷史會不會變化?”
隋煬帝楊廣略有所思道。
到了這個時候,他依然放不下高句麗。
高句麗已經成了他的一個執念。
…………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
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
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華夏歷史的舞臺上。
所謂時代造英雄,亂世出英豪。
戰國這個時代,注定將會是白起一展雄風的舞臺。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后,楚國國勢走向衰微。
伊闕之戰,秦軍大勝,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
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
楚頃襄王只得同秦講和,并娶秦女為婦。
以后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頃襄王都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于秦。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現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后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
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
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于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后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后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后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后,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都城郢,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
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國巫、黔中郡。
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后,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十余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十五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后,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秦王認為白起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至此,白起名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