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劣勢是很明顯的,不如大公司穩定,不但公司財力忽高忽低,待遇忽上忽下,而且對員工的要求也比較苛刻,加班時間長,項目調整頻繁。
因此有實力而且追求穩定的肯定選擇大公司,但創業公司也有更獨特的魅力,這個魅力就在于創業公司的員工有更多更大的機會創業。就像細胞中的分裂,數學上的分形,在創業公司工作的過程,對有心人來說就是準備創業的過程。
加入創業公司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渾渾噩噩找工作的人,是個自己能干的工作崗位就行,等到上了創業公司的賊船才發現這個工作不對!另一種則是對事業有追求、有上行野望的人,要么缺乏資源,要么缺乏資歷,甚至連能力也欠缺,正好在創業公司中進行磨練,獲取資歷和資源,以及時刻尋找機會,一旦出現機會立刻蹦起來。
當一個人懷著這種夢想的時候,加入創業公司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大公司里很難提供他們需要的機會,不是沒有,而是條條框框太多,即使有機會也很難被一線員工拿到,即使看到了機會也很難下定決心。
這就是巴人集團從創業公司角度來看失敗的地方,員工太特么沉著了!以至于楚垣夕在公司里不止一次的吐糟:“你們真是暴殄天物啊兄弟們!”
然而,因為公司福利太好了,工作量相比于大量初創公司不是特別重,而工資獎金相對高,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蹦起來。這就是今天,在年會這個場合,楚垣夕要借題發揮的原因。
實際上如果讓一個外人用相對公允的眼光來評判,巴人妥妥的就是一個大公司無疑。公司規模夠大,人數相對少一點點但也還可以,業務挺繁忙,現金流保持擴張,對外投資還挺多,連孵化的公司都估值8個億了,這不是大公司啥叫大公司?
問題是這真不叫大公司,不得大公司病的能叫大公司嗎?
巴人集團未來成為大公司的時候應該有著更多的人才,更復雜的管理層級和結構,更豐滿的業務線組成一個個事業群,以及更多的山頭、更多的審批流程和更多的甩鍋郵件,員工每天為了用員工系統進行流程上的正確攻防而焦頭爛額。
更有甚者,部門領導們一個個打滿雞血,向外出擊的時候嗷嗷叫著很強大,內部爭奪資源和權力更強大,然后再跟團隊強調點狼性什么的,用于裹挾團隊成員,使得他們只有干活之心,全無創業之念。
但絕不是現在這樣,連職場小白兔一樣的朱魑都能獨領一支偏師,沒人給她下絆子。朱魑在大公司里即使是聯合創始人,擁有不低的股權和超然的地位,也應該被辦公室戰爭撕得不堪重負才對。
雖然這副可怕的圖景并不是楚垣夕所追求的,但是符合普遍意義上大公司的定義。
可惜現在的巴人集團的內部十分抱歉,大抵上,有過明確創業沖動的只有楊健綱和于文輝兩個人。其他人有沒有的不知道,至少沒把意愿表現出來。
這不是缺了點什么,而是缺的太明顯了!
巴人集團從企業角度來說遠遠稱不上兵強馬壯的另一個表征就是業務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