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盡歡在市場又溜達了一圈,去空間洗去易容的妝面恢復了原貌。
還特意換了條長袖的絲質長裙,其實這是盡歡上輩子打板做的樣衣,腳上蹬的也是上輩子放在空間里的平底瓢鞋。
再次走到文物商店門口,她還沒說話亮身份,就被商店的營業員畢恭畢敬地請進去了。
這區別對待、前倨后恭的服務態度,真是令人極度無語。
不過盡歡也只能在心里吐槽鄙視一下,文物商店本就不是給普通人準備的。
對內面向有研究需求的學者書畫家和十三級以上的干部,對外面向的是帶著外幣來給我國創匯的華僑華人和外賓。
對內對外,盡歡都跟文物商店沾不上邊,唯一能沾上邊的是,她包里的美刀夠堅挺。ii
可美刀太堅挺,盡歡又覺得很心塞。
用那么一點點外幣,就換走了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雙高的古董文物,能不心塞嗎
時間久遠的古董文物就不多作追溯,就是近現代的文化產品這么賣也虧得慌啊
就拿白石先生所作的桃花行書扇面的折扇來說,而且還是款識俱全的作品,就只值3美刀嗎
就算是把大名鼎鼎的畫家撇開,就單論這把折扇的工藝。
這打磨得比玉石都光滑的扇骨,和這細膩的手工,也不只值3美元好嗎
盡歡知道賣古董是為了給國家創匯,但現在這么便宜就給賣出去,等以后經濟緩過勁兒來,得燃燒多少gd,得費多大勁兒,才能讓這些古董回流成功ii
盡歡曾經看過相關的資料,70年全國十多家文物商店,平均每家每年給國家創匯45萬元。
上輩子每每回流拍賣會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拍賣價格,盡歡就忍不住肉疼心疼。
本著現在能多買一點,以后就少虧點的想法,盡歡幾乎把文物商店當成了超市大減價。
買買買囤囤囤,只要長得順眼的,統統來者不拒
盡歡從書畫買到了瓷器,又從瓷器選到了玉器,玉器買完還有牙雕,牙雕買完了還有文房用具。
服務員聽著盡歡的“好”“買”“行”的單音節回答,心里就高興的不行。
可他一面欣喜的同時,又一面擔憂盡歡沒錢付款,會害他空歡喜一場。ii
等他問到第七次跟盡歡確定還要不要繼續看貨的時候,盡歡把之前從沙發下面掏出來的5萬多美刀拍到了桌上。
“我就只有這么多錢的預算,還能往下看嗎”
服務員被這么厚一沓美元給唬住了,他真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多美刀。
華僑和外賓,也不都是土豪的。
除了政要和出身貴族的富家子,大部分華僑和外賓,也都是靠工資過活的普通人。
而且大多數外賓,對我國的歷史文化一知半解,但偏偏我國的古董文物,又跟歷史密切掛鉤。
要不是對東方文化有熱切的追求和探尋的求知欲,他們寧愿買絲綢茶葉等實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