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發現了諸多散落的石塊,有石碑、門楣石、還有看得出來是拱形墓頂的大塊碎石,封門墻、墓門,只是都已經被破壞得不像樣子了。主體結構還算完好,長方形的棺臺石位于墓室中央,四周有排水溝,歪倒的壁龕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紋。
棺槨已經碎裂,就扔在那里,已經沒有什么考古價值了。
這座古墓的考古發掘已經基本完畢,根據墓室構造、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斷定是宋朝的古墓,墓主當時應該是一位在地方上相對有些地位,或者家境條件不錯,死后才能有這樣一處墓穴。
而這座古墓被破壞成這樣,倒不是施工時造成的,而是在很早以前,這座墓就被人推平摧毀埋藏在了地底,直至如今被發現。
溫朔和楊景斌沿著墓坑邊緣挖出的階梯走下去,仔細觀察著那些整理出來,還未運走的碎石。
大塊的碎石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花鳥魚蟲、獸類的雕刻。
在觀察著石頭上的雕刻時,溫朔和楊靜著重注意有沒有符文類的電科紋路。
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檢查后,并未發現有任何符文。
楊景斌詢問旁邊工作人員,那尊正方形青銅鼎出土的位置之后,頗為驚訝地告訴溫朔,青銅鼎是在棺槨中發現的。
溫朔聽完不禁愣住。
那尊青銅鼎不大,高度連鼎足算上一共才五十公分,邊長四十公分,不計算鼎足的話,鼎身就是一個正方體的模樣,鼎壁厚度三公分,上面雕刻著滿滿當當的符文,而不是銘文。
當然,在幾乎所有的考古學者眼里,那些符文就是銘文。
青銅鼎埋在棺槨中,這未免太奇怪了。
若非提前知道了碎裂的棺槨中有發現墓主人殘碎的尸骨,溫朔都要懷疑這座墓,純粹是為埋葬這尊青銅鼎了。
時近傍晚。
溫朔卻立刻走到了墓室中央的墓臺邊緣,戴著手套的手不斷翻看著那些碎裂的棺槨木片,然而因為時間太久,而且木質的棺槨本身就不易保存,且很早之前墓室就遭到過近乎毀滅性的破壞,所以棺槨碎裂后的木片上,哪怕是有些什么雕刻啊、漆畫之類,也早已泯滅。
然而那尊正方形青銅鼎上的符文,以及其放在棺槨中陪同墓主人下葬的異常,令溫朔充滿了好奇和探知欲。
他不死心,仔細地查看著每一處細節。
楊景斌也上前去,幫忙仔細查找棺槨碎片上可能會殘留的線索。
旁邊那位考古工作人員見師生二人如此執著,面露無奈和厭煩之色,這都到下班時間了,從京城來的師生二人,如此專注地繼續去考察,一來耽誤大家的時間,二來,好像瞧不起我們這邊兒的考古人員,生怕我們在工作中疏忽了一些細節問題?
“楊教授,天色已晚,不如明天再來吧?”工作人員耐著性子輕聲道。
這座古墓的考古發掘已經基本完成,所以今天除了保護古墓現場的工作人員之外,考古專業人士基本上早早就離開古墓,回去研究那些并不多的出土文物了。
接下來無非是清理現場,這座古墓已經被毀,沒有保存的價值了。
原本的計劃是,楊教授師生來了之后,直接接他們去市博物館那邊,考察研究暫時保存在那里的出土文物,不曾想楊教授卻要求到古墓的現場,考察一番古墓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