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有句俗話叫“山上的猴,追著頭兒……”
就是說這人性啊,往往在面對一些較為為難的事情時,看似大家都不敢吱聲,事實上就等著一個敢于站出來牽頭的,然后立馬就會一個個膽氣十足地一擁而上。
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譬如現在,溫山柱先開口幫襯著溫山丫說了句話,他親兄弟溫山梁立馬附和道:“是是是,說得不就是這么個理兒嘛,咱們臥虎屯挨家家戶戶這些年,有多少日子過寬裕了的?所以,自家的日子還都緊巴巴的,哪兒還能顧得上去操心別人家如何?”
“對啊。”又有一人理直氣壯地說道:“你們娘倆日子過不下去了,要是回來和家里說一聲,大家肯定盡最大能力幫襯一把,有自家一口吃的,就得有你們一口喝的。”
“可是嘛,那時候你們也沒個聯系,私下我們聊天時還經常念叨著,也不知道你們娘倆過得咋樣。”
“唉,一直都想著去看看,可,可這家里一攤子事兒,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再怎么說,都是一股的老溫家人,還能見了外?”
“就是嘛。”
“小朔啊,山丫是你親姑,老話說姑侄親連著筋,你姑能不惦念著你?”
……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些連自己都不信的話,試圖為他們這些年從不理會李琴母子二人的行為開脫,并在李琴母子心目中,留下點兒好的印象。
他們不會知道,這種簡單至極,存著濃重劣根性的小聰明,只會令嘗盡了人情冷暖的李琴,聰慧至極擅于忖度人心的溫朔,愈發的失望和鄙夷。
事實上,以李琴和溫朔這對母子的心性,壓根兒不會記恨大多數老溫家的人沒照顧他們娘倆。
因為母子二人最基本的生活理念就是:“沒有誰,欠我們的。”
至于當初受過溫山旗幫扶,卻以怨報德的那些人,李琴和溫朔心里有厭惡,卻沒有了恨意。
他們母子,比誰都更為清楚,一個貧困家庭生活得不易。
自然也就不會去從心理上認定別人就要幫扶他們。
但這些人的做派,卻令母子二人反感、厭惡。
好在,看著這些出口附和、勸解的人,全都是當初和自家有過矛盾爭執的,而那些本就老實巴交,卻明事理的溫家人,這次又如以往那般,訕笑著,沉默著,無奈著。
李琴面帶微笑,點著頭說道:“我知道,這么多年,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也沒想過來麻煩你們……”
說這句話時,她仍舊沒去看溫山丫。
不待她的話說完,之前紛紛開口勸解的人心里都松了口氣,趕緊腆著臉接過話茬道:
“對對對,還是老五家的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