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點火的時候使用的是引火符,大家不錯目地盯著看,隨后,尹新舟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除了用符咒以外,還有沒有別的什么辦法能夠點燃這爐子”
這個答案很簡單,在場的好幾個孩子眼睛都亮了起來。
“用柴火”
“我家里還有打火石,可以用打火石來燒草紙。”
“我聽說
有的仙人伸手一指,就能引來天火”
“我在家里也幫我娘燒過爐灶,這個看上去差不多”
七嘴八舌地搶答。
尹新舟表揚了每個搶答的孩子,隨后總結道,“既然大家都很有想法,日后你們的父母用起這樣的高爐,就沒必要一定得用引火符,而是可以用你們想出來的主意。”
之后又介紹到貼在鼓風位置的引風符。
有流動的風灌進來會讓爐火燒得更旺,正所謂“風助火勢”,這是凡人也都知道的簡單道理。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夠替代掉引風符呢”
她又問。
有了前一個“燒灶火”問題的鼓勵,大家的態度都變得熱切了起來。
“用嘴吹”
“用扇子扇”
“但是用嘴吹的話,不是會把蠟燭吹滅嗎”
“而且也不能一直用扇子扇啊,點火只需要一點點時間,可是引風符卻是晝夜不停一直用的。”
大家逐漸發現了問題所在。
其實在沒有機器的情況下,人力的最佳手段是腳踏式的鼓風箱,但尹新舟并沒有第一時間公布這個答案,而是打算從更遠的內容開始講起“為什么將風灌進去,就能讓火燒得更旺呢”
她掏出兩只琉璃罐子這是稀罕物,拿出來的時候引得許多人倒吸一口氣打算復刻一個初中的時候很常見的物理實驗。
將罐子扣在燃燒的蠟燭當中,蠟燭點燃一小會之后就會自然熄滅。而倘若將這個構造用蘆桿和水面連接,水就會一路順著蘆桿流動到罐子當中去,一改“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常理。
為了防止大家覺得這是與凡人無緣的“仙術”,整個過程尹新舟沒怎么動手,全靠隨機點人上臺來幫忙完成,事后還強調“使用琉璃罐子只是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拿尋常的陶土罐子也能夠得到完全一樣的結論”。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