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山峰和園林,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潤。一切都是濕漉漉的。
“原來是這樣啊。”江南的人們發出感慨。
世事奇妙。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撫著長須,誰能想到,千里之外的一片高原,竟然可以影響
到咱們這邊的氣候呢。
明明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地方。
其他人呵呵笑道“這說明,咱們這兒才是天命眷顧之地啊。”不然怎么別的地方都是沙漠,就江南如此繁華宜居呢
說得好這就是天注定。
從北方來的客商正在茶樓中飲茶,聞言苦笑道“江南的風可比我們那兒要溫軟多了,北地的風那是呼呼的,和刀子一樣割人。
不過,他話音一轉,這邊就是雨水太多了些。
因為他一開始的態度是以褒揚為主,因為旁邊的當地人聽了后都不覺得刺耳,反倒連聲附和可不是,不過您也是來得不巧,現在是梅雨季節,雨水多,濕氣重。到處都是濕漉漉的。
“我們家棉被感覺都可以擰出水來。”
尤其是園子里那青石板,越發的滑溜了,長了好多青苔。大家瘋狂的開啟了抱怨模式。
還是那老者總結所以說,天道是公平的,就像仙畫所說,大自然中沒有完美的東西。至于有雄心壯志的帝王們,早就開始研究輿圖了。
雖然感覺吐蕃也沒能力改變這種自然運轉的道理,但不管怎么樣,這么重要的地方,還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比較好啊
降水,正是因為地形、季風與洋流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而決定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在華夏,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恰好和400毫米的等降水線是有一定重合的。
長城的走向與這條線也恰好大部分重合。華夏400毫米的降水線起于東北大興安嶺的西坡。
它在地圖上斜斜的一直穿過松花江、西遼河、燕山山脈和黃河河套地區、長江上游等地,最終到達了雅魯藏布江河谷。
將現在華夏的地圖一分
為二。
而長城,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一直到明朝還在修建。
上千年的工程,修修補補,每個朝代也都有每個朝代的想法和不同的外敵。但將它標注在地圖上,竟然與400毫米的降水線大致吻合。降水線的東南一側是濕潤的季風氣候,適合種莊稼。生活在這里的人自然而然就選擇了以種植
為生,逐漸的就形成了農耕文明。
而降水線的西北一側,不受季風的影響,降水量也少,那就只能養一些牛羊,靠著游牧的方式來生存,于是就形成了游牧文明。
長城的東南側,就是中原王朝的腹地。
從南到北,小麥、水稻、大豆、桑樹、蔬果等等,不計其數。膏粱肥庾,氣候溫潤,錦繡成堆。
而長城的西北側,則向來盤踞著各種中原王朝的外敵。
從匈奴、到羌族、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如同走馬燈一樣的輪換。唯一相同就是他們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為生。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漠長河。
而400降水線的周圍,向來是這兩股勢力的交戰之地,圍繞著它發生了無數戰役,無數生死別離。
歷史上曾經有很多讓游牧民族轉變生活方式,學會耕種的嘗試,但大部分都失敗了。因為,不管他怎么會耕種,雨水跟不上,那就沒轍。
產量那么低,還不如放牧。
所以,想要同時統治這兩種文明的話,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和極大的智慧。很明顯,古時候的中央王朝們很難做到這一點。
或者是巔峰時期可以做到,但衰落后,這些地區也就逐漸反叛了。因為歸根究底,本質上這是兩種原始的生活方式的沖突。
仙畫的這番話,將仙畫前各位官員們心中的盤算給砸了個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