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分鐘,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得快字就飛起來了,也就她自己能分辨出寫得是啥。
趙柯靦腆地笑了笑,進入主題“我對農村的副業經驗不足,有啥不妥的,幾位叔伯隨便指正。”
“你說吧。”
“我是這么想的,咱村兒目前基本依靠農業,有經驗的副業,就是養殖,但生產隊只養著一頭牛,兩頭豬,各家也就養兩只雞鴨,增收有限。”
趙村生產隊這只牛屬于集體,買了三年了,正是壯年,比房子都貴重,有時候重活都不舍得它干。
兩頭豬,冬天的時候一頭要賣出去,一頭宰殺完,全生產隊按人口分,一百五六十斤,一個人也就分個半斤左右。
好些人家不舍得吃,都得賣掉。
雞鴨更不用說,攢一筐蛋最少得一個月,還得天天下蛋,整個夏秋兩季的蛋一口不吃,頂多也就賣幾塊錢。
“這三百塊錢我們家借給生產隊,再買一頭牛配種,再買兩三頭豬,一些雞鴨鵝,冬天社員們都能多點兒分紅,明年再慢慢擴大養殖規模。”
牛會計聽到這里,直接夸贊“這是好事兒啊,要是能多分紅,今年冬天大家都能過個好年,全生產隊都得謝你們家。”
趙新山沒說話,沉默地拿出煙紙,卷了根煙,沒點著,放到鼻子下聞。
許副隊長歲數大,愛端長者架子,也更保守,提出質疑“擴大規模,三百塊錢可不夠干啥。”
三百塊錢,對單家單戶來說,是不少,也挺讓村里人眼紅,可真要放到整個生產隊,能做的確實不多。
但趙柯家就算有能力拿出更多,她也只打算拿出這些明面上大家都知道的錢。
之所以抱走整個錢匣子,單純是為了逗一逗余秀蘭同志。
對于許副隊長的話,趙柯回復道“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成立個生產合作社,生產隊各家如果愿意參與并且入股一定的份額,可以幾家買一頭豬或者喂養多少只雞鴨,集體養殖,到時候按照比例分紅。”
許副隊長皺眉,“且不說社員們愿不愿意參加,他們恐怕也湊不出多少入股錢。”
“但必要的成本是一定要投入的。”趙柯看向趙新山,“第一年也不用強求,誰家愿意參與,就參與,不愿意參與的,那也能分去除我家那三百塊以及成本之后的收益。”
這就沒多少錢了。
“下一年,大家都看到收益,就會積極了。”
趙新山沉吟許久,問“如果辦集體合作社,你家不再單獨入股了”
“入,不過拿出三百塊錢,我們家就沒多少錢了,投不了多少。”
趙柯家人的收入村里人也都大概有數,趙新山知道她說的是實話,又沉默下來。
三人都沒說話,等著他的決定。
良久,趙新山終于開口“能為社員們增收,確實是好事,這個集體合作社辦得,但是怎么辦,還得商量。既然是為了集體,總不能讓你家一家出錢,這樣,我這個大隊長也借大隊一百五十塊錢,再額外投五十塊錢。”
趙新山發話,合作社就是能辦。
而趙新山家里底子厚,能拿出兩百塊,許副隊長和牛會計比不了,他們一個拿了五十,一個拿了八十,但不是借,是入股到合作社里,以后參與分紅。
算下來,光他們四家就有六百八十塊錢,有這個初始資金,肯定能更容易吸引社員們加入。
第一步,集體合作社的建立達成共識,趙柯又提出新的意見,“我希望整個養殖運作都由生產隊的婦女們負責。”
換句話說,趙柯這個婦女主任負責合作社,飼養的工分則是都給婦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