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外功勛封爵,可有難處”朱翊鈞詢問起了禮法。
“并無難處,陛下。”萬士和面色極為古怪的說道“陛下,其實鄭和與劉永誠這兩位賢宦,曾經在永樂十一年被封為了侯爵,可惜的是,在宣德年間,修訂太宗實錄的時候,二位因為是宦官,最終不得恩賞,不見實錄之中。”
“啊”朱翊鈞呆愣了下。
劉永誠,朱翊鈞還真的知道這么一號人物,此人擅長騎射,在成祖皇帝北伐的時候,屢次在軍中任偏將,宣宗時候,更是扈從明宣宗平定了漢王之亂,在明英宗時,鎮守甘肅涼州等地,數立戰功,也與左都督馬亮等帥師征兀良哈,戰功卓著,與鄭和齊名,是大明少數擁有軍事天賦的奇才。
朱翊鈞知道鄭和,知道劉永誠,但是他還真的不知道,成祖文皇帝甚至給他們封過侯爵。
他們倆是宦官。
“扳倒了號稱立皇帝劉瑾的宦官張永,在平定了安化王朱寘鐇之后,引用了鄭和、劉永誠封侯之事,乞求明武宗封侯,內閣以非制格之,張永非常沮喪,連平定安化王之亂的恩賞都推辭了。”萬士和說起了一件舊事。
這件事是被記在了明武宗實錄之上,當時內閣的奏疏批文仍在,內閣的質疑,主要是非定制,而不是鄭和和劉永誠沒有封侯,而且平定安化王之亂的張永,怎么能和屢次出使西洋,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的鄭和,以及立下了累累戰功的劉永誠相提并論
但,鄭和與劉永誠這兩個宦官封爵之事,的確是存在過。
萬士和查遍了舊檔,也只在非幻庵香火圣像記中找到了鄭和曾經獲封侯爵,鄭和過繼來的兒子鄭義繼承了侯爵,后來被褫奪,改為世襲恩蔭錦衣千戶。
非幻庵香火圣像記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副使周滿在南京碧峰寺留下的碑文。
孤證不證,過去的時間太久了,沒有太好的辦法去考證了,但也沒關系,如果有人反對,那萬士和就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道,不許開窗戶,他萬士和就掀屋頂
當他要掀屋頂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出來折中,還是開個窗好了。
給宦官封侯,不僅僅是武勛們不想答應,和宦官們斗了千余年的文官們也是不肯答應的。
“如此,那就有勞萬太宰了。”朱翊鈞聽聞之后,把這件事交給了萬士和,萬士和顯然是早有準備,別的不敢說,禮法這塊兒,萬士和真的是三只手指抓田螺,手拿把掐。
“還有一事,那便是分紅的賬,到底誰來核算”朱翊鈞問到了一個關鍵問題,分紅的賬,到底誰來算,如果是商行們算,朱翊鈞毫不懷疑,這些個船出海,個個都得賠錢,海貿的確利厚,但是這幫個商賈,為了少分紅,甚至不分紅,會把賬做成平賬,甚至是賠錢的賬本。
誰來算賬,誰來核發分紅,就成了燕興樓交易行最大的困境。
這個問題,王崇古也沒有太過深入的談論,是他沒想好,不是不敢談,如果朝廷來算這個賬,那顯然朝廷要擔這個責任,無論是船沉了、貨物受潮發霉貶值、甚至是被海寇哄搶等等原因,導致的虧損,那些個持有船舶票證之人,絕對會把責任扣到朝廷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