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成梁看來,這就是抗拒。
抗拒大明正在逐漸形成的白銀貿易體系。
大明以白銀作為主要流通媒介的供給體系已經在悄然構建,這一點在軍餉的支付上就可見一斑,大明的全餉是朝廷給白銀半響,剩余由地方給軍兵實物,而地方從朝廷拿銀子,站在朝廷的角度去看,全餉全支白銀,而在地方衙門來看,他們負擔了一半的實物,在軍兵來看,他們拿到了平價的實物和足夠的白銀軍餉。
而朝鮮的閉關鎖國,造成了朝鮮沒有白銀為一般等價物的環境,大明軍兵入朝作戰,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給軍兵的白銀,根本沒地方花銷,入朝作戰,給糧為先。
“陛下臣有入朝平倭五事疏。”李成梁拿出了奏疏來,當面呈送了陛下。
一,就是權責劃分,大明入遼東糧草,遼東方面負責將糧草從旅順、遼陽,運到朝鮮義州,李成梁保證這一段路上,糧草無礙;二,平整旅順到朝鮮義州、遼陽到義州的道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工兵團營修建馳道;三,選熟知朝鮮事、有才識優長、練達事務及熟識道路險易者,為大軍向導;四,營造車輛、置辦牛馬五萬輛,運至義州以便大軍使用;五,征伐伍長千名,到朝鮮備用,方便解運糧草。
“現在得多一項,征伐各地糧長入朝耕種屯田。”李成梁臨時加了一條,為入朝平倭六事。
最后一條,是因為大明戰略有變化,額外增加的事項,尺進寸取的話,必須要耕種屯耕,以耕養戰,否則長久的消耗,大明朝廷無法負擔,屯耕或者說軍屯衛所是尺進寸取的前提,否則曠日持久的戰爭,必然造成糧草上的巨大負擔。
李成梁上這道奏疏的意思很明確,他不是回遼東享福去了,而是回遼東盡心辦事,務必保證大明軍在朝鮮征戰的順利。
“有勞寧遠侯了,不知寧遠侯可愿在戰后前往朝鮮鎮守?”朱翊鈞頗為認真的說道。
“誰愛去誰去,臣不去。”李成梁立刻說道:“那窮鄉僻壤之地,臣不愿前往,而且臣一把老骨頭了,鎮守也鎮守不了幾天,陛下另選賢良便是。”
李成梁看向了李如松,他和殷正茂、張元勛不同,他的兒子李如松是要做京營總兵官,大明大將軍的,他要是去了朝鮮做地頭蛇,影響李如松進步。
他不能去,除此之外,他覺得自己一把老骨頭了,活不了多久,鎮守也鎮守不了幾日了。
李成梁不知道自己能活九十多歲,他覺得以自己的歲數,再有幾年就是冢中枯骨了。
“打完再說吧。”朱翊鈞點頭,沒有過分糾結此事。
“此子倒是頗有幾分勇武,等到戰后,到大明為官也不埋沒他的才華。”李成梁對李舜臣倒是青眼有加,放在朝鮮有點浪費了,滅倭之戰里,李舜臣能起一個千金買馬骨的作用,有利于大明在朝鮮的王化。
李舜臣被重用,代表著大明沒有過分輕視朝鮮地方的態度,這個態度可以非常有效的緩解大明王化之中的矛盾,有些事兒,李舜臣這個朝鮮人開口說,比大明開口說要有效的多。
禮部做事也算是有條不紊,還真的找來了織田市詢問。
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口號,的確喊過‘席卷明國,合三國為一’,而且羽柴秀吉的確明確解釋過入唐二字的含義:余生存中必加唐土于我版圖,根據織田市的訴說,倭國入唐之風極為濃郁,這也是織田信長能夠發動侵朝戰爭的根本原因。
朝鮮使臣李后白、李舜臣對倭國指控是完全成立的,甚至還有朝鮮方面不了解的詳情,比如毛利輝元和大明商人來往頻繁,甚至多次對別人說:一旦攻唐,明國必有萬千眾響應,共襄盛舉等等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