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主體架構之上,依舊是大明自古以來的寬檐設計風格。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對建筑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遠遠伸出的屋檐、富有彈性的屋檐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仰視屋角,角椽展開猶如鳥翅,故稱“翼角”)以及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十字脊、盝頂、重檐等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通過對屋頂進行種種組合,又使建筑物的體形和輪廓線變得愈加豐富。而從高空俯視,屋頂效果更好,也就是說中國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所以,當專利司的大樓藍圖被公布于眾之后,立即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這種新房子更加堅固,更加厚重,也更實用。并且,在安裝了玻璃之后,房子內部的光線遠超如今的房子,白日辦公并不需要點燈。
當然,這座華麗,厚重的建筑,主要是辦公用房。與此同時,關于百姓居住房屋的建筑風格,卻成為了難題。
如今的百姓還很窮,大部分家庭家無余財。不管是新中式風格,還是單元樓,建筑成本都遠遠高于如今大部分還是泥磚,黃土建成的房子。
朱瞻基可不想像后世一樣,將房子價格炒的高入天際,讓老百姓為了一套房子,需要一生奔波。
他很清楚,房價的炒作,與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有關,國家需要一種大額消費,將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錢掏出來,刺激消費和市場。
但是如今的大明比后世優越的是,只要海外疆域能源源不斷地回流資源,只要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領先。
最少一兩百年以內,大明產生的虹吸效應,能滋潤整個大明。
所以,朱瞻基最后還是決定,哪怕朝廷不賺一兩銀子,也要先把應天府的百姓住房,進行統一解決。
首先是臨街門面,要全部建成前店后住的三層建筑,這樣的建筑,現在不需要考慮上下水,但是卻能夠解決應天府的擁擠問題。
其次是街坊,這個先由富裕的街坊開始改建,房屋統一采用兩層或者三層的新中式風格,減少占地面積。
而節省出來的土地,所建設的房子,則可以高價賣出去,彌補朝廷的損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積極研究上下水設備的改進,爭取以后在每一個街坊建設一座水塔,供應整個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這項技術突破以后,就能建設五六層的單元樓,大大提高應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不能將房屋變成商品,如果將房子變成了商品,整個社會的秩序也就大亂。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房子變成身份等級,并且讓人一眼就能區分開來。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勛貴,官員,士子,百姓(商戶,農戶等),現在還多了海外學子,使節,雇傭。
除了服飾,房子同樣要成為區分身份的重要標準。
朱瞻基一邊要求工部和禮部對各種規制的建筑進行標準劃分,一邊發布命令,在整個大明境內,對城市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并且叫停了各種新房建設。
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應該有不同的建筑風格,這種建筑要求實用與堅固,能夠長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在國內的很多地區,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東部還是西部,房子都幾乎一模一樣,根本沒有任何的新鮮感。
這一點是不可取的,這樣雖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卻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如果一個城市一個模樣,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與特征,那么過個幾百年,全國的旅游業發展,將會遠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個城市的下水道建設,首先要提上議程,建設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設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備強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時間不下雨,就又開始缺水。
城市建設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綠化,排水,垃圾處理,水電供應,道路建設,都應該預留下充足的空間。
應天府應該稱為一個樣板,成為整個大明的樣板,讓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備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來說,原本的大明只有馬車,牛車,道路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