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這一條,就知道索羅的理論極其不靠譜。為什么呢?他的理論就是假設知識積累是規模暴收遞增的,意思就是說規模越大增長就越快。如果這是對的話,他的預言南北差距要越來越大,富則越富,窮則越窮,如果他的理論靠譜,那么根據其理論,發展中國家沒有任何崛起的希望,新興企業也沒有顛覆舊有巨頭的希望,對不對。”
“但現實呢?我們華夏起飛了!印度增速近幾年也還不錯,還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企業也一樣。”
“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實際情形是什么?有的大國起來了有的摔下去了,美國在戰后全面起飛,曾經的老大英國成了現在美國的小弟,對吧,現在美國在衰敗是全球共識,華夏正在全面起飛。”
“有的企業起來了成為新崛起的巨頭而有的衰敗了,谷歌、臉書、華為這些新崛起的超級跨國巨頭,索尼、摩托羅拉、諾基亞倒閉的倒閉,沒落的沒落。”
趙欣:“葉先生,您忘了最不該忽略的也是崛起的最為耀眼的海岸線集團也是了吧。”
葉華:“這我當然知道,但我這不是海岸線的創始人嘛,說起來豈不是有點自吹自捧了,雖然我知道但……算了這段記得掐掉,哈哈。”
趙欣:“呵呵好的。”
葉華:“所以幾家歡樂幾家愁,我的結論是,它既不是外生增長的趨同,也不是內生增長的發散,而是復大的一位物理學兼經濟學的學者陳教授提出的代謝增長理論。”
“要解釋陳教授的代謝增長論,就要重新理解亞當斯密問題,斯密問題是自相矛盾的,他有一個猜測,這里我是要批判的,斯密不敢寫到他的標題里頭去,他在討論國際貿易需不需要政府干預的時候,他就說了一個比方,叫看不見的手,還說了一個故事。”
趙欣:“什么故事?”
葉華:“故事說荷蘭是海上馬車夫,做貿易從哥尼斯堡運一船糧食賣到葡萄牙,但總不能空船開回來吧?所以回去的時候就裝葡萄酒,也可以裝其他的產品,由此亞當斯密認為貿易就自動平衡了。”
“真的平衡了嗎?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我請問趙女士,你認為這一船的糧食和一船葡萄酒,它們的價值會相等嗎?”
趙欣:“當然不會,一船葡萄酒肯定比一船糧食更貴了,就好比運一船hc20到美國銷售價值可能數百億美元,回來裝一船大豆可能就幾千萬,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問題。”
葉華:“所以結論不用多說了,那再舉幾個例子,英國打鴉片戰爭的是為什么?這是可以用經濟問題去回答的,因為英國人愛喝華夏人的茶,英國持續貿易逆差,打了鴉片戰爭也沒法平衡,最后還得在印度東北部種茶葉,要運出來還得用看得見的手去修鐵路,前前后后花了170年左右才平衡了貿易;再一個例子美國從七一年到現在,持續貿易逆差打了多少年?平衡了嗎?不見得。”
“所以揣著教科書本本主義,讀了幾本西方經濟學的書就認為市場能夠自動平衡貿易……不、可、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