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樹木無限,加上布雷頓角島的煤礦,以及從埃及購買來的蒸煮催化劑芒硝,馬林完全可以讓人在布雷頓角島上架起大鍋,拼命煮紙漿,要多少有多少后世的加拿大,就是世界最大的紙漿生產國
當然,煮紙漿的容器,并不是普通的大鍋。而是需要密封性較好的鋼鐵蒸煮器,蒸煮器在密封后,蒸煮時水蒸氣散發不出去,在蒸煮器內形成高壓。然后,溫度上升
這樣,就能在幾個小時內,把木片,煮成可以用來造紙的紙漿
而使用傳統的法子,造竹紙,光是把竹子泡在石灰塘里,就需要泡一百多天
泡完后,還要拿到大鍋里,煮上七八天
而在泡竹子的一百多天里,造紙匠們,竟然無所事事,只好去干點別的事情。等到竹子泡好了,他們才能開鍋煮,正式開工。
而使用現代化學制漿法,使用硫酸鈉為蒸煮催化劑,加上使用密封的高壓蒸煮器,把切成小片的木材放進蒸煮器中,只要高壓蒸煮2到4個小時,就能獲得紙漿
兩者對比之下,效率差了幾百上千倍啊
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竹紙造紙法,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獲得可以造紙的紙漿。
而使用后世的化學制漿法,使用比竹子更廣泛的木材,只要一天,就能獲得紙漿甚至,一天都用不著,半天就行
也就是說,當大明的造紙工匠們制造了一刀紙的時候,用現代方法的工人,可能已經制造了幾百上千刀紙了
如此效率之下,加上北美的木材不要錢,隨便砍。因此,馬林可以肯定只要開始造紙,他麾下的造紙廠造出來的紙張,成本將會非常低廉,比明朝的紙張成本都要低。
明朝紙張價格大約是一張紙1文錢左右,馬林用現代科技造的紙,成本肯定比這低多了
到時候,如此成本低廉的紙張,做成油紙,價格肯定也不貴。到時候,馬林完全有條件去普及油紙袋包裝了
而且,東弗里斯蘭學校使用的課本,也可以做到人手一本了不像現在,很多孩子還在學岳飛,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呢
而因為北美殖民地出產大量的鯨油,即使是制造油紙,也不需要使用昂貴的牛油,而是使用鯨油浸泡紙張即可。這樣,布雷頓角島生產的油紙,價格肯定是很便宜的。
到時候,格林納達,以及將要開發的古巴,生產的蔗糖,完全可以使用油紙作為包裝。既便宜,防潮效果也好
為此,馬林親自組織工匠,打造了一個大型的蒸煮紙漿用的蒸煮器,密封式的,頂端有類似坦克蓋子一樣的蓋子,蓋子周圍,套上了牛皮,以保證蒸煮時容器做到盡量不漏氣,增加容易內的壓強,提高蒸煮溫度。
只是,頭一次蒸煮,蓋子的鐵栓做的不牢固,導致蓋子被蒸煮器的高壓頂飛了,還傳來了巨大的炸響。好在那鐵蓋飛向了無人的地方。不然,要是砸向前來圍觀的馬林,那就要改變歷史了
經過改良,工匠們給蒸煮器的蓋子,使用了承受拉力很高的高碳鋼鋼栓。這樣,不管蒸煮器內壓力多大,鐵蓋也不會被頂飛了。除非,蒸煮器內壓強達到了可以讓純鋼鐵打造的蒸煮器發生爆炸的程度但是,那種可能性是極低極低的
蒸煮器搞成功后,馬林命人裝船,運往布雷頓角島。同時,馬林還調撥了一批簽了死契的造紙工匠和伐木工,前去布雷頓角島造紙。那些個伐木工,自然是負責砍樹,并把原木分割成小木片,好放入蒸煮器里煮。而那些造紙工匠,則負責紙漿煮好后,把紙漿重新調配好,并進行紙張的抄造。然后,把涂滿紙漿的木板拿出去曬干等到曬干了,造紙工匠們就可以從木板上揭下一張張紙
不過,因為考慮到要把煮鹽基地轉移到布雷頓角島上,而造紙的廢水污染又大尤其是化學制漿。因此,馬林決定,造紙的基地,就不放在悉尼灣了,而是放到布雷頓角島北端去。
這樣一來,造紙廠產生的廢水,即使排入大海,也不會影響到悉尼灣的煮鹽。因為,北美東海岸的洋流,也就是北大西洋暖流,是從南向北流的。把造紙廠半島布雷頓角島最北邊去,造紙廠產生的廢水,就不會影響到“上游”的煮鹽基地。否則,煮鹽基地用的是被污染的海水,那煮出的鹽就會有問題了。
書友群,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27760020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