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超勇的營地眼看在望,勞骨寧就在身后的不遠處,暴熊此時此刻也顧不得那么許多了,揮舞著手里的鋼刀,厲聲喝道“小崽子們,咱們已經被逼上了絕路,只有拼死沖上去才有活路,殺呀”
在如雷的馬蹄聲中,就算是暴熊身旁最親近的護衛,也聽不清楚他在說些什么。
不過,大家都是本族的同胞,暴熊突然加速的行動,等于是向戰士們發出了強烈的信號決死一戰
已經回到坡頂指揮車上的李云青,一直舉著手里的單筒望遠鏡,室韋族戰士們的一舉一動,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神臂弩手就位,第一排射擊,后邊四排上弦。若有傷亡,第二排補位之后,再救傷員。”李云青不愧是個的事務型的干才,他下達的狙擊軍令,比李中易還要細致得多。
神臂弩的射速確實很慢,不過,主要是慢在上弦的程序復雜,動作過多,而且特別的消耗體力。
李中易發明的三段擊,五段擊,甚至是十段擊,主要是通過群體協作,極大的提高了上弦的速度。
這么布置的好處,不言而喻,極大的減輕了第一排射手的負擔,使其可以專心致志的射殺敵人。
李中易最初的靈感,其實是來自于一部美國內戰電影,片子里,南軍士兵的前裝槍,從裝藥,上彈丸,通條壓實,一直到瞄準發射,一般都需要一分鐘左右。只有特別嫻熟的槍手,才能夠做到,一分鐘發射兩次。
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李家軍所裝備的神臂弩,如果是單人操作整個過程,也大致需要一分鐘的樣子。
然而,以弓馬打谷的草原騎兵們,卻可以在一分鐘內,至少射出三箭,其中的神射手甚至可以射七到八箭。
李中易曾經親自驗證過,騎兵沖擊步兵的陣線,如果從相距五百米開始縱馬狂奔,在距離兩百米的時候,恰好達到最快的沖鋒速度大約45公里每小時。
以這樣的速度,沖過最后兩百米的時間,頂多只需要18秒而已。
也就是說,由于射速過慢的因素,導致神臂弩在臨敵的時候,僅有發射一次的機會。
現在,僅以經過深度改良的五段擊而言,由于后排袍澤提前上好了弦,前排的射手經過嚴格訓練,至少可以在一分鐘內,發出五支弩矢,特殊的老手甚至可以達到八支。
和機槍的原理一樣,弓弩也須依靠發射的密度,來遏制高速騎兵的兇猛進攻。
所以,有了簡易投石機、神臂弩和分段擊之后,李家軍無懼于任何一支草原騎兵的正面進攻。
想當初,在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就是依靠炮兵和單薄的線列步兵的協同,利用交叉火力的巨大殺傷力,徹底的擊敗了內伊元帥指揮的集團式騎兵沖鋒。
除了抗日神劇之外,真正的倭軍重機槍陣地,其實也是擺在步兵陣地的兩翼,采取的同樣是交叉射擊的方式,給不知道總結學習戰爭經驗的kt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今天,歷史驚人的相似,當暴熊率領室韋族的勇士們,拍馬沖進神臂弩的殺傷范圍之后,李云青果斷的下達了,交叉射擊的軍令。
威力驚人的神臂弩,從沖鋒馬群的側面展開交叉射擊,李家軍的弩手們幾乎不需要怎么瞄準,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射中活靶子一般的碩大馬體。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