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其實是明擺著的,李中易即使帶兵二十萬北伐,國內也至少需要十萬兵馬留守,以震懾宵小之徒。
基于長遠的戰略性考慮,李中易很早就定下了徹底征服高麗國的計劃,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利用高麗國的所謂三千里錦繡河山,幫他養活十萬精兵。
浩浩蕩蕩的船隊,按照參議司事先的計劃,順利的抵達了江華灣偏北的新羅村。
充當先鋒的劉賀揚部,按照參議司制訂的作戰計劃率先搶灘登岸,并迅速的展開了戰斗隊形,以防不測。
有了劉賀揚所部的列陣防衛,整個李家軍的大部隊,開始有條不紊的下船。
根據船形的大小不同,每條船上大致裝載了一個至三個都的將士,等船靠岸后,這些成建制的部隊,便按照規定的方位,嚴密列陣于劉賀揚部的側翼。
李中易手持單筒望遠鏡,就站在舷窗前邊,默默的注視著部下們魚貫登岸的身影。
如此龐大的部隊,卻井然有序的登陸,這離不開各個分參議司大量而又細致的事前工作。
依照事前的布置和演練,除了總參議司必要的值班人員之外,包括軍法司以及各個分參議司的人員在內,全都被安排到了每條大船之上,他們充當著至關重要的聯絡重任。
當初,李中易乘船偷襲榆關的時候,盡管總參議司制訂了詳細的登陸計劃,卻因為兩棲作戰的經驗不足,計劃沒有變化快,導致了各種意外不到的狀況層出不窮,甚至因為各船之間的互相爭搶,出現了船翻人亡的悲劇事故。
李家軍兩棲登陸作戰,算上這一次登上高麗半島,總共有六次,前五次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翻船死人的大事故。
倒是此番登陸,由于參議司總結了經驗教訓,至今,尚未出現翻船的事故。
李中易滿意的點了點頭,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規律,才是常勝不敗的硬道理。
由于討伐的隊伍太過龐大,從劉賀揚的先鋒軍登岸開始,一直到戰馬全部卸到岸上,整個登陸工作一直持續到深夜,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夜深人靜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將士們,都已酣然入睡。
身為參議司目前最高將領的楊無雙,卻留在中軍大帳之中,向李中易詳細的稟報登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
楊無雙的情緒頗有些低落,他難過的說“都是我思慮不周,沒有想到大船靠岸的時候,突然起了風浪,導致跳板上的十幾個士兵落水,淹死的還都是二年以上的老兵。”
李中易沉默半晌,重重的嘆息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難免陣上亡,慈難掌兵啊。中和,務必厚恤其家小。”
楊無雙點點頭,情緒依然十分的低落,若是兩軍對陣,犧牲在所難免,那倒也罷了。
只是,十幾個原本鮮活的老兵,卻在登岸即將成功之時,落了水白白的淹死,這血的教訓實在是慘痛異常。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