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說“可以,這旨意你加以潤色就好,這次朕有根治黃河的決心,人才自然要給他配齊了。另外再擬一道諭旨,著各省大員密訪人才。也不限于治河,凡懂得天文、地理、數術、歷法、音律、書畫、詩詞、機械的,凡有一技之長的,都要薦給有司養起來,做學問做得好也可以出來做官。”
建寧自去一旁擬旨,康熙看了會兒折子,張萬強進來回道“皇上,太和殿殿試已經結束了,鴻儒們都到了體仁閣,奴才過來請旨。”
康熙說道“啊,即時開宴,叫他們不必拘禮,朕等會兒就過去。”
“是”
見他立刻沒走,康熙問道“還有什么事”
張萬強說道“彭學仁到了,正在外面候著。”
康熙站起身來說道“讓他等著,朕要帶著太子和大阿哥三阿哥過去體仁閣看看,讓他們上書房的功課先擱一擱,直接到體仁閣外等朕。”他又問建寧道“你去不去”
建寧詫異道“我還是算了,說不定那些老夫子見到有個女人摻合到他們的鴻儒宴中,就要當場變色,喋喋不休,長篇大論了。”
康熙說道“沒有那么夸張,你是公主之尊,若是能接見他們是他們的榮幸,不去就不去,反正朕也是多此一問。”建寧的性格喜靜不喜鬧,大宴的場合如無必要她都不會參加的。
但是康熙這次特地問她參加與否也是有原因的,湖廣總督舉推的一個叫王夫之的大儒,名聲很大,來頭也不小,且跟建寧還頗有淵源,是先帝敬太妃的親哥哥,若論起血緣關系,還是建寧的舅舅。建寧在他身邊辦事,那些鴻儒的履歷她都已經看過,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看她拒絕的干脆,是沒有和母家族人見面的興趣,康熙也不打算強迫于她。
外面不知何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太監們撐著一支大傘將康熙的頭頂的一小片天都擋住,務必不讓雨珠沾到皇上身上一點。
體仁閣,從南到北兩排席面,共是六十張高桌,每張桌前坐三四個人。由光祿寺設宴,十六色菜肴都用鈞瓷盤高高攢起,中間四個大海碗壘著蘋果、鮮桃、荔枝和楊梅等時鮮水果,高腳深碟中是無花果,核桃,榛仁,松子,等山珍堅果,由禮部派的司官陪坐侍酒。
這樣的排場確是千古未見,這幫遺老們還未沾酒,就已是紅光滿面,人人都暈乎乎的了。有人還偷偷撿著能帶的往衣襟里、搭包里頭塞,并不是差著那一點兒吃的,這可是從皇宮中帶出去的,帶出去好與親友分享。
此時,人們對這場考試能否取中已不太在乎了,有了賜宴之榮,這比什么都體面、光鮮。即便不做官,死后墓志銘也有潤章之詞。
等到最后一道飯饅頭、卷子、紅綾餅、粉湯、白米飯上來時,康熙帶著皇太子胤礽和和大阿哥三阿哥進來。他一腳踏進門,便吩咐大家只管進食,不要拘禮,自己隨便挨桌兒探視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