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拙把面團放在面盆里稍稍醒發,然后拿了幾塊叉燒肉過來。
烤好的叉燒肉很漂亮,色澤紅潤,表面還泛著油光,肉皮和肥肉的部分甚至還呈現出了那種半透明的狀態,讓人一看就想吃。
因為剛烤好沒多久,拿在手中的時候還有些許溫熱,軟軟的,并沒有普通烤肉的那種發硬的手感。
把叉燒肉放在案板上,徐拙開始切肉。
先用切片刀把肉切成三毫米左右的薄片,然后再切成細小的肉條。
沒切之前徐拙就知道這叉燒肉會很嫩,卻沒想到居然嫩得不像是烤出來的肉。
肉很松軟,切的時候一刀到底,而且肉片切開的時候還有油脂和肉汁滴落下來,散發著叉燒的香味兒。
這味道甜絲絲的,非常好聞,讓人忍不住就想捏起一片嘗嘗。
整條叉燒肉也就肉皮的部位稍稍有些韌性,不過并不難切。
把叉燒肉切成片之后,徐拙整理一下又將這些肉切成細小的肉條,切好之后放在盆里,開始拌餡兒。
叉燒餡兒很好拌,只需要在盆里放入等量的叉燒芡就行。
這些叉燒芡昨天就已經做好,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時候還顫巍巍的,猶如涼粉一樣。
把等量的叉燒芡放進盆里之后,徐拙用小勺子將肉和芡攪拌均勻,叉燒餡兒就做好了。
接著他把盆里的面團拿出來,揉搓成長條,再用手揪成一個個的面劑。
面劑不用太大,因為叉燒包放進蒸鍋里之后會急速膨脹,如果面劑太大的話籠屜里會放不下的。
徐拙用手把面劑摁扁,然后用搟面杖稍稍搟平,這就可以包了。
他用勺子挖了一點叉燒餡放在面皮中間的部位,然后像是包包子那樣將叉燒包包起來,并且還捏出了細細的褶子。
褶子一定要捏均勻,這樣才會出現花開三瓣的效果。
要是不均勻的話,或許就是兩瓣或者四瓣了,在叉燒包的品評中,這都是不合格的。
包好后,托著包子在旁邊防著的一疊烘焙紙上蘸一下,讓底部黏上一張烘焙紙,然后放在準備好的蒸盤上。
“我靠,捏成這樣就能裂成三瓣這是什么原理啊”
郭興旺和建國吃完了燒餅夾叉燒肉,湊過來看徐拙包叉燒包。
他本以為所謂的三瓣開是提前捏好的,沒想到根本沒這回事,徐拙從頭到尾沒有留下什么記號。
這就讓郭興旺好奇了,為什么會開裂成三瓣。
徐拙也解釋不清這個問題,因為這里面涉及到物理和化學的一些應用,徐拙作為一個學渣,完全不懂這些。
不過這種問題也不用回答,故作神秘就行了唄。
建國這時候說道“我之前看網上,有個人弄了個簡易的包法,保證裂開是三瓣的。”
說完,他洗洗手,拿著一片搟好的面皮托在手中,里面放入一點叉燒餡兒,接著用包糖三角的方式用面皮把餡料包起來。
然后輕輕把三個角向中間折起來,三個尖捏在一起,然后把幾個邊也輕輕捏一下,再休整休整,做成饅頭的樣子。
等上鍋后,面皮受熱膨脹的時候,就會順著三個角的縫隙自然開裂成三瓣。
這個方式比較適合新人制作,比如郭興旺,現在就興致很高的開始捏了起來,還要跟徐拙比一下各自包的叉燒包味道。
三個人一起動手,雖然徐拙有點嫌棄兩人包的叉燒包樣子,但總好過自己一個人來包。